然而李有河不说话还好,她这一说话,却把更多的矛头引向了她和秋穆。
民兵队里之前就有几个姑娘不满于新来的秋穆总是受到张兴满和李有河的支持,现在终于把话说了出来:“有河,你怎么总是向着她?之前是因为她答应在群众大会上发言了,可现在你怎么还向着她?”
“我哪儿总向着她了?”李有河有点儿急了,“之前我同意秋会计说的,是因为她说得对。毛|主席也是那么说的,你能说我总向着毛|主席吗③?!”
“这和毛|主席有什么关系!”那个之前质问秋穆的人却说道,“财粮主任偷了东西,就不算偷了,还要治安主任来支持?难道毛|主席也同意财粮主任偷东西?哼,我看她偷的东西,也有不少分给你了吧?谁让你们俩住一块儿。”
这下儿,连治安主任都成了“同谋”了。李有河在丘阳一直长到这么大都没受过这样的气,今天莫名其妙地被人污蔑,差点儿没和对方打起来。好在她脑袋里还记得身为治安主任的职责,如果安抚不了群众,那至少也得保证不再添乱了。
秋穆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努力压下心中的火气,对看守仓库的两个民兵队员问道:“等会儿,找不到的是哪件儿东西?”
注释:
①从两个方面可以说明国民党党员相对较为富有:1、当时的许多地主村吏都参加了国民党,而普通农民少有参加国民党的;2、国民党官员许多都存在贪污腐败现象。
②这里指的是之前国民党统治时期村政府的受贿行为。地主、富农可以通过贿赂村吏使自家少征粮、免征兵,而把负担摊派到其他普通农民头上。
③根据《翻身》、《西行漫记》,当时中|共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很大程度上利用了毛的名号作为代表。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某种理念必须要有一个或几个“代表”,例如儒家必称孔孟、道家必称老庄、提及共产主义必谈马恩等。这是一种宣传上的策略,使平民百姓更方便理解中|共的理念。
作者有话要说: 得知是“鐡岛的花”dalao带了在下一把……在此感谢(??ω?)?
在下之前还不知道这位dalao,搜索了一把才发现原来是晋江上推文的老司机_(:з」∠)_
不过如此小众的题材安利出去也有人吃,在下倒觉得真是有点儿惊讶|ω?)
☆、第三十四章:诡计
听到秋穆问起这个,那个气得红了脸的姑娘说道:“是条项链儿,金项链儿。”
另外的姑娘也补充道:“除了项链儿之外还有耳环、手镯和戒指。高从爹说是他家专门给大儿子打的嫁妆。”
秋穆顿时明白了过来:这根本就不是个盗窃事件,而是个故意铺设的诡计!
王高从大哥的嫁妆里的金首饰,她们之前在王高从家根本就没有找到。除非王高从也参与了这个计谋,否则那套金首饰应当是被高从爹带到他大儿子的妻家了,那么他现在又要到村公所的仓库找这套首饰,当然就是故意的了。
他这么做显然是有预谋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大家对秋穆的怀疑。混在群众里的那个首先质问秋穆的人,如此看来似乎也是有准备的。如果是临时兴起的自由讨论,恐怕很难有普普通通的乡亲能一步接着一步地把大家的质疑引到秋穆身上。
而至于他们这么做的最终目的,秋穆猜测恐怕就是那个女人所说的,是为了引起群众怀疑村公所的干部。只不过他们并不是想要群众怀疑民兵队员,因为民兵队在丘阳很受信赖,要让群众怀疑一群他们看着长大、又帮他们打鬼子种庄稼的姑娘是很困难的,即使一个民兵队员真的犯了错误,大家多半儿也会看在她之前的确为村里拼过命这一点上对她多有宽恕。
比起民兵队员,群众对新干部的信任要少得多。所以他们想让群众怀疑秋穆这个新来的干部,或许就是为了从秋穆入手,让群众们不仅对新干部丧失信心,也对新村公所的民主选举失去信任。这可比单单让大家认为一个民兵队员犯了错误的危害要大多了①。
秋穆拿过李有河用来维持秩序的锣敲了三下儿,巨大的锣声一瞬间掩盖住了人们说话的声音,无论是村公所干部、民兵队员还是普通群众都安静了下来。
“放进仓库里丢了的东西是一套金首饰,对吗?”秋穆站在办公室的门槛儿上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