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之前民兵队要公示什么得贴得到处都是、挨个儿人地问,现在村公所贴出来个什么东西,很快群众便都围过来看了。这大概是因为现在群众知道了村公所的确是为群众做事儿的,收了汉奸家的地和财物,也都是分给了群众。因此,丘阳的乡亲们便开始逐渐对村公所关注起来,这也算得上是一种体现信任的形式。
不过这事儿可麻烦了李有河。由村公所的人自己判断得出来的划分方式,必然存在一些疏漏的地方,群众在公示名单上发现了,便要来找治安主任提意见。同时,身为村长的张兴满和身为副村长的王元品也遭到了许多“骚扰”。
这种时候越是麻烦,越是考验干部的耐心,究竟是不是为人民服务,可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至少在秋穆看来,她们仨处理得都不错。而且在这种琐碎却又繁杂的事儿上,王元品的优点便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她比张兴满和李有河都年长许多,又是作为普通农民干了这么多年的活儿过来的,因此对于群众的心理非常了解,也能够很快抓住群众反映问题的实质。李有河应付不了那么多群众来提意见时,王元品在这方面帮了她不少。
然而,在她们仨被群众包围的时候,秋穆这儿却格外清净。其实一开始并不是没有人来找她提意见,但在提意见的乡亲发现这位刚回丘阳不到半年的财粮主任连谁是谁都认不太清之后,也就只能放弃了。
总而言之,和之前的几次公示一样,这次关于物质条件划分的公示过贴出来差不多有一个星期,等到群众把意见提完了,该解决的问题也都解决了,便也就可以正式投入使用了。
民兵队把新买来的农具按照分配方式分给了群众,有几户拿到新农具的人家还送给民兵队员们一些新蒸出来的玉米面儿菜团子。
按理来说,这些菜团子是不能要的。如果收了,就未免有点儿给群众“优惠”而收“好处”的嫌疑,这是说不清楚的。可是大概在这件事儿上,无论群众还是民兵队员都没想那么多,所以那些姑娘们顺手就拿了菜团子,走在路上吃了。
李有河和秋穆家被划分到了物质条件较差的一类,因此也分得了一把犁、一把镰刀和一只大木桶,同时还有四分之一套大车①。秋穆认为这是公平的,因为她之前只有一把锄头,而李有河原来也缺着这些东西。如果不是这次分配,她俩连收割用的镰刀都要借人家的。
然而当秋穆早上来到村公所时,却发现村公所里也有人明明家里条件算是中等,却被划分到了较差的那一类,因此分得了原本不该拿到的更多农具。
注释:
①按照《翻身》记载,由于当时大件儿农具极其缺乏,普通农民无法拥有整件儿的大农具,像是大车、大粪桶一类的东西都是几家共用的,因此有半套、四分之一套等等说法。
☆、第四十六章:困扰
秋穆直接去找张兴满反映了这个情况。
她是觉得奇怪,如果那些明明条件中等却被划分成较差的干部只是民兵队员也就罢了,可能只是群众没看出来;问题是村公所的副村长,中农王元品也被划到了条件较差里,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群众肯定会发现。秋穆以为这是那些干部自己偷偷改的,如果真是如此,那可就是很严重的问题了。
这位年轻的村长听说之后,却是有些无奈地解释道:“咱们村公所默认的所有干部都是‘较差’,外面公示的也是这样。虽然元品她们算是中农,理论上不应该划成‘较差’,但这也没有群众提出来过,所以也就这样了。”
“是谁这么决定的?”秋穆问道。
“不知道是谁,应该是某个队员吧。”张兴满说道,“我觉得那个划分的人可能没太多想。因为村公所的干部大多是民兵队出身,民兵队之前又是贫农占绝大多数,所以就直接划了,没管太多。”
“这样怎么行……得赶紧纠正回来呀。”秋穆说道。
可是张兴满却说道:“分配方案已经确定了,东西也发下去了,即使再收回来,也不好再分了。”
她停顿了一下儿,又说道:“其实真正多分得比较多的,也就是元品家。但元品已经反映了这个情况,并且把她家分到的所有东西都送给邻居的几户贫农了。”
王元品的确是个勤劳能干的农民,而且她原本便不贪心,当了副村长之后就更加无私了。但民兵队里有些队员可并没有她这么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