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之约_作者:早艺(118)

2017-12-27 早艺

  李唐把袁琰拉到房门口,在她耳边说:“问世间qíng为何物?qíng是一张挣不脱的网。谈方玉这小子已经完完全全坠进去了。你掉进去了没有?”

  袁琰“嘤咛”了一声,逃开了。

  只听李唐“哈哈”着回自己房去。

  这里,谈方玉取出一张最大尺幅的山水底稿,铺在画桌上摊平。对二人说:“你们来看。这幅山水,左三分之二和底部是山,右边是海。我意从山顶到海面,以海拔分,依次冬秋chūn夏四季,尽显崂山美色。”

  袁琰问:“把一年四季画在同一张图上,不会失去真实感吗?”

  谈方玉说:“这是艺术夸张。大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合作《江山多娇》,就是此创意。我抄袭了。再说,如果山的海拔足够高,也并非不可能。”

  说着,他提起笔来,在远处两座山头上轻色勒了几笔,显出阳光照耀下冰封雪盖的山顶。近处一座山峰虽没有那么高,但从悬崖伸出的古松上也白雪压枝。又在一处山峦之间点上几笔,倾刻红墙黛瓦的道观半隐半现于云雾缭绕之间。虽只有米饭粒子大小,却光彩夺目。

  袁琰问:“这是华严寺吗?”

  谈方玉说:“崂山是道教发祥地,应以道教文化为代表。这个算是道观了。”

  袁琰又问:“这房子佛教和道教怎么看得出来?”

  谈方玉说:“问得好。画图不是微雕,佛寺屋脊六shòu、筒瓦红墙,道观丹墙碧瓦望玲珑,要在这米粒里体现有点难。但道家崇尚皇室建筑风格,尊卑森严。我这里依山势高低建二座宫殿,前后上下以中轴为线,屋顶加了一个葫芦,算是jiāo待明白了。”

  陈佳说:“我懂了。大处写意,细处写实。绘画与治病一样,该想到的地方一点也不能疏忽。”

  谈方玉继续运笔。画面往下,山腰上一条小路蜿蜒前行。他在路旁点上几块褐红色,画成枫林,取意远上寒山石径斜。山上怪石嶙峋,奇峰叠起。此时,几股泉水涌出汇成飞瀑直流而下。

  过了中线,渐渐树木多于岩石,呈现郁郁郁葱葱的局面。此一段高高低低山体延绵,翠绿点点,构成几片茶场。

  画的下部,瀑布和泉流汇聚,奔腾前行。一座小木桥连接一块巨石,一人头簪发髻,坦胸露rǔ,手执大蒲扇,坐在亭中纳凉。陆地向右渐低,形成卵石滩,伸入海内。海天连接处,几只白鸥盘旋。一轮红日蒸腾而上。

  谈方玉说:“既然是给老外看,题词不必繁复。”提笔在上方留白处写上“崂山晨曲”。

  说说容易,这么东点西划,却已过了二个小时。谈方玉说:“等大伯看了再说。”

  袁琰说:“画一幅画那么简单?”

  谈方玉说:“哪里。这是糙稿。没有四、五稿不能审定。定稿后方能正式开画。今天就到这里,耽误了你们休息。”

  陈佳双手抱着袁琰右臂,两人勾肩搭背下楼。她附在袁琰耳边悄悄地说:“粗旷的笔法,怒海翻腾;缤飞的色彩,云霞掩映。你这个大哥哥多才多艺,各项全能,真是扣人心弦啊。爱他,爱死了也值了,不要他偿命。”

  袁琰抽手在她肩上拍了一掌,低低骂道:“真该死,羞不羞。”

  陈佳听见谈方玉跟来,就提高了嗓门说:“你知道吗?现在女孩都在练防身术。我们有这么好的老师,为什么不让他教。”

  袁琰回头看看谈方玉,问:“你愿意教吗?”

  谈方玉取出衬衫长裤,让她们回楼换去裙子。然后提着二张训练软垫带她们去后园。后园在宅西,占地比住宅区大了一倍。三人穿过白墙黑瓦的dòng门,便见树木花糙之中,枝叶抚疏,曲径通幽。园内有几处小品,以太湖石点缀。花木并不名贵,以低矮的阔叶huáng杨和红花檵木为主,好在四季茂盛。竹子有七、八丛。谈方玉说,有人誉竹‘未出土时已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也有人贬竹‘嘴尖皮厚腹中空’。他却认为“宁可食无ròu不可居无竹”有点过于清高。倒是几棵高大的香樟、柳杉、红豆树,颇抒胸臆。园中一座方型亭子,木柱木顶木纱窗,木桌木凳木棋盘,清水一色。苔痕上阶绿,糙色入帘青,这纳凉赏雪的小筑,如今也只是他的练武场。亭外一大片平地,此时已铺上软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