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之约_作者:早艺(63)

2017-12-27 早艺

  走过山门,拾级而上,石阶上雕刻朵朵莲花,石阶旁不时有佛教雕塑。来到一座骑大象的普贤菩萨塑像旁。

  谈方玉:“华严寺,望文生义以为是华严宗。不料却是禅宗。”

  石玲:“介绍上不是说临济宗吗?”

  “临济宗是禅宗的一个分支。”

  “华严宗和禅宗有什么区别?”

  “都是佛教在中国的派别。不管什么宗,宗旨都是指导人们如何平静看待眼前事实,安然走向死亡。他们的世界观就是一个‘空’字。客观世界的万物统称为‘色’,这色是不真实的,随时都会变化的,是你脑子中产生的假象。

  华严宗是根据《华严经》阐述基本教义,主张事事无碍,万物融通,不要与人争斗,不要固执一边。

  禅宗是天竺人达磨祖师所创,他教人首先要安心,像墙壁那样坚定不移。其次是逢苦不忧,得乐不喜,有求皆苦,无心而行。他的传人在佛教的色空观基础上又吸取中国玄学的思想,‘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禅宗五祖弘忍选择法嗣,让弟子各述心得。他的上座弟子神秀对本教教义的理解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这如果用官场反贪来比喻,就是你当官要经得起诱惑,持身要正,持心要纯,吾日三省吾身。五祖对这偈的评价是‘到了门前,还未进入’。这时有一个在伙房舂米的行者叫惠能,他的答案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他这个革命就是革得比较彻底了,意思是早就应该看空了,如果弃乌纱帽如敝履,不是省更多烦恼?结果五祖就把衣钵传给了他,创立了南宗顿悟派。”

  谈方玉说到这里,忽然从塑像后跳下一个人来。石玲吓得叫了一声。原来是一个青年和尚。

  小僧说:“对不起,吓着两位了。我在后面擦拭佛像,听到这位施主如此高论,忍不住出来看看。”

  谈方玉说:“啊呀,我不知道有师父在这里。僭谈佛教,胡言乱语,亵渎神灵。等一下到佛祖前叩头领罪。”

  小僧说:“哪里。以前小僧也知道那两个偈的传说,但施主有此独特见解,则闻所未闻。佩服。小僧请教,我禅宗主张顿悟。按施主理解,一个初学的佛徒,要从几十年读不完的浩繁经书中迅速领悟佛教经义,当从何处入手?”

  谈方玉道:“师父既然这么考问,那我又要妄议了。《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宣扬空xing和般若,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这部经只一卷,凡五十四句,计二百七十字,文字简要,内容丰富,理事圆融,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xing都很qiáng,是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

  小僧道:“承教了。请施主继续前行。”伸手作了一个让势,又回佛像后面去了。

  谈方玉说:“告辞。”两人继续往上走。

  石玲:“刚才说的那个什么心经,你会念吗?”

  谈方玉:“会。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石玲:“停,停。说了我也听不懂。这都是什么意思?”

  谈方玉:“经文上说,你把一切都视作不见,就能度过眼前危难。你没有看到《西游记》里说,唐僧在取经路上遇一群虎豹围困,就闭上眼睛坐下念此《心经》避难。”

  “这会有用吗?”

  “这么跟你说吧。一个人在此qíng况下,当然必死无疑。与其在恐怖惊吓中看老虎的血盆大口,还不如把眼耳鼻舌身意所有感官全部关闭,安然领死。在佛教看来,死就是解脱,这种死法说不定就灵魂永存了。如果遇到的只是临时的灾难,是幻觉,或是老虎自己最后走开了,你这样做连惊吓也避免了。我看这也不失是好方法。”

  石玲看他说得认真,想逗他:“你有没有试试这种方法?”

  谈方玉猜出她有调笑之意,于是也戏谑地说:“试过。近来夜间上chuáng一闭眼,幻觉就出现,似明似暗的灯光,忽远忽近的乐声,时有时无的香气。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会有许多个石玲出现。黑裙的,蓝裙的,花裙的;站着的,坐着的,躺着的;还有西欧名画玛哈③那样的,躲都躲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