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介意,但很记仇_作者:张饮修(16)

2017-12-20 张饮修

  看一段停一下,在日记本上写写画画,努力在脑海里转换位置,试图站在写作者的角度上,重新体味这些文字的意思。

  写故事的人与看故事的人,是主动者与被动者。

  边忱不愿意只做那个浅薄的被动者。

  她太希望自己能再靠近他一点点了。

  她把自己乱七八糟的感想拍下来,整成邮件发给他。

  她集齐了他每一次出现在公开社jiāo平台的时间,异想天开地试图研究他冒泡的时间规律。

  她在他的每一句相关表达里揣度他对网络读者的态度和立场,想要以一种对他来说最恰当的方式追随他。

  她每天根据他有限的文字构想一种可能,关于他的职业他的形象他的喜好,大着胆写下来,发在他的微信公众号后台。

  她跟他分享平日里遇到的小惊喜,分享那些发生在她周围的有趣的事,分享自己偶尔飘在云朵里的好心qíng。

  她希望每一次他顺手点开邮件或者公众号后台,所看见的东西都是明快的、欢乐的、能让他笑的。

  速食时代,有一个理论叫“一万小时定律”;而关于习惯,听说二十一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

  边忱都不太相信。她觉得有些事qíng是不能以这种功利的方式去追求的。

  如何能通过网络文字去了解一个人呢?

  如何能借由虚无的网络去靠近一个人呢?

  假如没有任何一点所谓的缘分巧合的话,这件事她得花上一辈子去做。

  就像喜欢着大自然中的一棵树,边忱远远地站在那里,冥想,静观,敞开自己的心怀,给予自己的关注,尊重着那棵树本身的存在,别无他求。

  而她自己也在这种冷静的注视中,纯粹地体验着喜欢一个人的愉悦。

  她以一种积极的、感兴趣的、自我愿意的心态,持续地关注着他的存在。

  彼时的边忱或许还不明白,不求回应而爱他人的能力,摆脱了所有不确定和渴切的爱,就是建立在自我存在基础上的成熟之爱。

  后来的后来,她才慢慢懂得,自己这种看似愚笨天真、完全跟不上功利时代的付出感qíng的方式,到底有多聪慧、成熟而清醒。

  当然了,用某人后来的话说:她蠢到连自己的优势都可以多年视而不见,有点可爱。

  2

  cha曲一:

  某年某月某日,边忱站在流里台前给他做抹茶冰淇淋,回忆起最初这段直接导致她无路可退的自娱自乐时光,恍然间发现,那时候的自己,竟然从来没想过要在他身上得到什么。

  张饮修:“愚蠢。”

  边忱:“那叫大智若愚。”

  “我偏爱愚蠢的人。”

  “行吧,那我还是愚蠢吧。”

  “果然蠢。”

  “……”无法jiāo流。

  3

  元旦,666号寝室的女生都没去参加班级活动。

  四个人窝在各自的chuáng上,天南地北各种侃,俗称“卧谈会”。

  杨瞻在直播平台看完一场电子竞技比赛,急匆匆地要赶去冠军选手的 ins 上围观他的最新动态。

  “你们能翻墙么?是不是校园网出问题了?”杨瞻已经换了好几个手机翻墙软件了,一直登不上。

  “我看看,”边忱趴在抱枕上,一边打开自己的手机vpn登上ins,一边建议她,“要不你换成平板试试。”

  说起来,她好像很久没有登录过ins了,因为在国内用国外的这些社jiāo软件,速度都特别慢。

  不知怎么的,边忱想起上回在微博上看到过,有个张饮修的读者说他不在中国长大来着,只是暂时待在国内。

  她有猜测过他到底是不是华人,因为,他的中文顺归顺,但并不接地气。小说和随笔里的很多用词都偏官方化和翻译腔。

  那这样,他使用ins的可能xing是不是很大?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立刻被边忱自己压下去。

  就算他在用,想要找到他的账号,也如同大海捞针吧?

  这可是一个,连中文笔名都说改就改就的人。可见他对名字称呼有多随意,肯定不会在所有网络平台使用同一个名字。

  指甲在指腹上无意识划着,有那么小半分钟,边忱隔绝了寝室里的其他声音,集中心思在思索这个问题。

  要不要去试着搜一下?万一……

  没有那么多万一,她的手指已经走在她的思维前面,在搜索栏输入了他笔名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