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她的态度,我只能笑着摇摇头,重新拿起手里的小人书,不再去理会她那在我看起来,言之凿凿般如此幼稚的痴迷与幻想。
第2章 第二节:偶遇
我想了想,准备今天中午下楼一趟。
今年热得早,还没到七、八月份光景,家里的两台小电扇便已开始了没日没夜得转个不停。
天气预报上说,新一轮的高温即将降临我所在的城市。索xing,中午也热得睡不着,我gān
脆利用今天的午休,到家楼下的理发店去剪短头发。
早上在穿衣镜中看到的自己,时不时还会在我眼中浮现。
黑色的长发柔柔地散在肩头。不经意间,已能密密的盖住整个后背。刚刚洗过的脸上,因为炎热,额头和鬓角已开始渗出细密的汗珠。
人说女人剪发是为断qíng,而眼前的我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每天的生活几乎全被书本和家人围绕,所以真是无qíng可断。
诚然,剪发是为了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学习成绩一向优异的我,这一次立志要考全班第一名。
炎炎夏日里,长发只会成为备考的拖累。
然而,成为拖累的不光只有女孩的长发,家楼下的菜市场也是其中之一。
自打五岁开始,我便跟随父母,带着三岁的妹妹搬迁至此。我们四个人蜗居在了职工宿舍一所面积六十平米的小屋内。
由于临街的房间采光好,爸爸妈妈便将它留给我和妹妹居住。
于是,只要我们打开窗,便能看到我们这一片区里地标xing的市场——五一路菜市场。
杂乱无章的摆设,鱼贯而入的人流以及从早至晚不停歇的吆喝声,是每一个市场的特点。它们常年陪伴着我的生活。让我从初来时的烦恼不堪,到后来的熟视无睹,乃至到最后学会去享受它的市井气。
有时,它甚而能引发我的好奇,比如:摊位上,旧有的商贩搬走,换来生活习xing不同的新买卖人。
菜市场的拐角处就换了新的店家,原先黑漆漆的酱油铺搬走了,换成了一家墙壁刷得粉白的理发店。生意一改以前的冷清,好像非常不错。
店主出乎我的意料,是个三十好几的时髦女人。讲得地方话里带有一股子广式粤语腔。我趴在窗户上往下望时,总能看到她不停进进出出,忙里忙外地招呼着源源不断的客人。店里还有一台录音机,从早至晚不停地循环着苏芮的歌曲:一样的月光、请跟我来、酒gān坛卖无、亲爱的小孩、跟着感觉走……
这个只有六、七平的小门面,虽说以前提着酱油瓶在这跑进跑出过无数次,但新的装修还是让我不由地耳目一新。
白,炫目的白色!半个体积的房间都贴满了大块的白色瓷砖。
对于理发店来说,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让客人感到舒适gān净,二是方便理发师随时清理和打扫客人留下的碎发。
两张可以升降的铸铁理发椅,稳稳地摆在两面镜子前。镜子牢牢地贴在墙上,它的一侧钉有一排挂钩,上面挂满了电热帽、电chuī风和理发师的白大褂。
每面镜子下方都有一张窄条的小桌,上面堆放着理发师的日用工具:推剪,剪刀,发蜡,喷水壶,各式各样的发夹,和散乱一桌的huáng色胶皮筋。
女店主忙而不乱,两三个客人正坐在门边的长条凳上等候。
“小姑娘,剪头发呀?”
看着愣愣地站在店门口的我,女老板主动开腔。她一边说话一边冲我笑着,手上的活依旧没有停息。
“是的,阿姨。”
我小声应付到。
“先找个地儿坐着等等,前面还有两位,一会儿就会轮到你啦!”
店里的空气中,有一种我从没有闻过的发蜡香气。那香味带着一股浓烈而张扬的气息,让我有些犹豫不决,不敢轻易靠近。
在我身处的这个年代,以我学生的身份,时髦和张扬绝对是老师教育我们需要留有距离的事物。
我开始有些后悔独自一人来到这里。
但不久我便镇定下来。
我想,即便无法回避,我也应该学会在面对它时,像老师说过的那样,留有自己的警惕之心。于是,我在条凳的尾巴上找了个空处,静静地坐了下来,等着。
午间的理发店,许是因为燥热,老板娘暂停了录音机里的循环播放。摇头电扇更被她锁定了方向,不再摆动,只朝着条凳上排队等候的客人们呜呜地chu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