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饭,三个长辈在家里喝茶聊天,两个小孩子跑去巷子口放鞭炮,看礼花。临水街是三无地带,没禁放烟花爆竹的规矩。这里的住客来自天南海北,很少回老家,平时非常忙碌,过年时才能得一点空闲,出来热闹的人很多。
春晚开场前,林彦带贺正西回去了,给蔡恒远打拜年电话,也跟陈珊聊了许久。他私下经常在一起玩的朋友很少,蔡恒远转学后,似乎只剩下刚认识半年的宋睿跟冯博文了,犹豫再三,林彦还是礼貌地也给他们打了拜年电话。何况前段时间,他们夜里送自己跟贺正西回家,拜个年理所应当。贺正西没有这个流程,林彦忙着拨号码时,他便在旁托腮坐着,偶尔伸手捣乱,乱摁按键或者突然插话。
结束拜年电话这个流程,兄弟俩呆院子里玩仙女棒跟二踢脚。贺正西还喜欢丢摔炮,不过林彦的耳朵怕这个,他远远蹲在门台上看贺正西玩。
巷子口偶尔有烟花带着火光升至空中,炸开时大朵大朵的,时不时就能照亮小院子,映得两人脸颊通红。
9点多钟,两人进到堂屋里,陪许嘉临看春晚。林彦跟着听了几首歌,感觉有些无聊,起身去开冰箱,给零点过后的那顿水饺做准备。家里原本要吃汤圆,但贺正西爱吃水饺,北方过年好些地方都吃这东西,林彦早就准备了材料,甚至提前跟老李专门学了怎么包。
许嘉临负责揉面,林彦擀皮调馅包饺子都行,至于贺正西,他还是个未知数,但玩面团应该很擅长。
“这是白菜豆腐吗?”
果然,贺正西顺手捏了一块面团,他边捏边开口问,脸上的表情很委屈,“哥……我想吃肉。”
林彦把食用油调进馅里,拿竹筷搅匀,说:“初一才能吃肉馅,大年夜就得清清静静吃素水饺,这是卖给咱们衣服的老鲁说的。”他用竹筷夹起一点点生馅尝了尝,满意地点了点头,又道:“到时候绝对让你满意,虽然看起来清淡,味道肯定不差,我向你保证。”
贺正西哦一声,不玩面团了。他模仿林彦的动作,捏起一块新的,按扁,再放回去,林彦会把这个扁的面团擀成饺子皮。作为新手,他们速度还可以,不到一个钟头已经放满了盖帘。一个个塞满馅的水饺,从中心往外走,围成整面的大圆。
贺正西认真地研究水饺的摆法,半晌后问:“为啥素馅的要围成圆圈?”
林彦答道:“意思是团团圆圆。我们一家人团团圆圆。”
他嘴里说了两次“团团圆圆”,像是在强调什么,又带着一些期待,眼睛里闪亮亮的,让身旁的许嘉临有些动容,而贺正西的反应要更加天真一些。
“那我们明年还这么吃!”他兴奋地喊,“每年都这么吃,一直到一百岁!”
“还用你说!”
林彦舒展身板,揽过贺正西的肩膀,痛快地拍下几个白手印。
作者有话要说:
下章就长大喽。
节日快乐,虽然也没什么可快乐的。
第13章 第十三章
寒暑交替,四季流转,时间飞速前进。
这样热闹快乐的春节,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过着。
溪城的一隅,有点奇怪的三口之家,不富裕但越发安稳平淡的生活。每一天似乎都在变得更好,甚至对未来,他们开始有一些更大胆的期待了。
在临水街旧祠堂的日子,贺正西过得很舒心,他不用为下顿饭该从哪里吃焦虑,也没人盘算着把他卖到山里去,甚至除了刚开始那一回,贺正西连感冒发烧都很少。他像一株幼小的苗,在这个被筒子楼跟樟树环绕的古旧小院里,拼命汲取着养分,憋足了劲地蓬勃生长。
而林彦,也在不知不觉间抽条长个,从一个矮小孩,变成了细高挑的少年。
溪城的义务教育,是五四制的。林彦升上初中毕业班时,贺正西刚巧入校读初一,俩人难得可以有一整年的同校交集。实验中学的中考毕业班有晚自习,只是到了下学期,不知道被哪位有心人举报了,晚自习只能取消。贺正西对此感到开心,他可以每天跟林彦一起放学回家。
过了小时候那段懵懂期,兄弟两人在学业上也逐渐开窍。林彦的语文成绩不再吊车尾,甚至参加过几次作文比赛,只是他的目的多半是冲着奖金。不多,几十块,偶尔发表到本地报纸杂志上,还能多拿一笔稿费。林彦的硬笔练得相当漂亮,光是这一点已经很得老师的喜爱。只是贺正西的字,实在是有些拿不出手,写东西时常被批。但他在其他的题型跟科目上都有着出众的天分,加之足够努力,每到月考放榜,初一级部的头名绝对是贺正西,初四级部的前三甲里,林彦也从没落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