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晚你一个人下山啊?要不然gān脆在山上住一晚吧。”见外面天色已经开始暗下来了,有些人就劝罗蒙留在吊脚楼这边过夜。
“没事。”罗蒙摆摆手,带着二郎它们出了院子。
这大晚上的,山路确实不好走,而且现在冬天也过去了,那些冬眠的蛇都已经从dòng里爬出来了,就怕一个不小心踩个正着。
“二郎啊,要不你驮我下山吧?”罗蒙走着走着,就跟二郎说了。
“哞!”二郎不太乐意地叫唤了一声。
“你这臭小子,下午那两株果苗的事情还没跟你算账呢,亏老子把你养得这么高这么壮,驮一下都不肯……”
罗蒙念着念着,突然看到前面不远处有个光影在晃动,像是谁拿着手电筒正往这边过来的样子。
“谁啊?”罗蒙扬声问道。
“是我。”肖树林的声音从下面山坡上传来。
“你怎么来了?”
“看你还没下山,上来瞧瞧。”肖树林说着,几步就走到了罗蒙他们跟前。
“你上来gān啥?我自己能下山,这不是还有二郎它们呢吗?”罗蒙嘴里这么说着,心里其实还是很高兴的。
“二郎能顶啥用?”肖树林笑着,并排走在罗蒙身边。
“也是。”罗蒙哼哼了一声,脸上的笑容藏也藏不住,他往肖树林身边靠了靠,感受着从他身上传来的暖暖的体温,在这早chūn微凉的晚上,感觉分外踏实。
“噗!”走在前面的二郎轻轻打了个响鼻,没敢大声抗议,果苗的事情还没揭过去,它这两天最好还是低调点。
244
244、最新更新 …
老周刚下山不久,吊脚楼的厨房里便飘出了阵阵粥香,灶台周围很快就围了一圈人。
“哎,真香,”一个约莫三四十岁的大姐忍不住往锅边凑了凑。因为不是在节假日,小孩们都上学呢,这回来牛王庄参加这个采花行活动的,年龄一般都比较大,很少有孩子,其中倒是有不少老人。
“老周这回可大方了,给咱拿的是庄上的蟹田米。”另一个老伯笑眯眯说道,他就是彤城本地的,他儿子常常来牛王庄gān活,这回也是因为他儿子参加了这个吊脚楼的搭建工作,才给他们夫妻弄来了这么两个名额。
“这个米我知道,之前我儿子还给我带过汤圆和米糊呢,就是这个味儿。”操着一口南方口音的老段也跟着凑热闹,段老板这回也参加了这个吊脚楼的建设工作,回头就把他老子和另外两个相熟的老头弄上了牛王庄。
“老周家那个汤圆,嘿,绝了。”
“就是买不着,他也不爱弄,听说往香港那边倒是卖了几回。”
“还有这事啊?”
“听我儿子说,人家给他价格不是一般的高。”
“哎,万恶的资本主义啊,有点好东西尽叫他们给倒腾过去了。”
“对了,你们几个打哪儿来的?”
“咳咳。”老段清了清嗓子,好容易吐出来两个字:“南方。”
“哦,是从广东那边过来的吧?一听你们这口音就像是说白话的。”一个六十出头的老头笑着问道。
“没错。”是会说白话没错。
“我跟我儿子儿媳妇他们从北边下来的,咱那边最近气候不好,灰尘大。”另一个老太太这时候也说了。
“这事全国人民都知道,最近新闻不是总说。”
“主要是去年太旱,除了南方部分地区,其他地方都少雨。”
“他们这儿倒是不错,咱今天上午坐牛车一路上山的时候,空气真是好得很。”
“海拔高,到处都是山,空气肯定得好啊。”
“你们上午就到了啊?我们几个下午才到的,那牛车可真便宜啊你说,一个人才要一块钱,这一路慢悠悠走着,到处都透着舒心,我跟我老伴说了,以后要是能在这地方养老就好了。”
“我刚刚在院子里都跟那些老人打听过了,他们这地方的房子可不便宜,以后估计还会更贵。”
“不知道他这里有没有长期招人的?”
“之前不是招过一次人,说是种蘑菇的,我那时候就看到了,就是活儿太重了点,跟我闺女商量了半天,最后还是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