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二的爱情_作者:迷踪(7)

2017-08-20 迷踪

  于波把结尾看了一边又一边。他真的很喜欢这只甲虫。

  他开始不能理解那些写读书报告,或者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大声宣扬评头论足的人,虽然他以前也这样。也许那些人技巧更好一些,能用语言铸造出心中的瑰宝?但于波再不敢了,他害怕看到用言语拼凑出来的贫瘠和破碎,那会让他对心中的感qíng是否美丽和坚定产生怀疑。换句话来说,他懂得保护重要的东西的方法——放在心中,永远不要让他人,甚至自己有机会评论或者诋毁。

  这个顶着卡夫卡名字的人和有礼一来一回,说的都是极正经的事。

  有礼说话很注意语气,恭恭敬敬的。当然,绝对不是时下那种小女生的客气,什么大人啊殿啊的。而是一种简洁克制的语气,一种书生的语气。于波心痒,越看越觉得像,狠不得能顺着网路摸到那个有礼身边,好好看清楚他到底是谁。

  有礼问卡夫卡:“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

  “是吗?”

  “布拉格是个很神秘的地方。”

  “哦,好象和米兰·昆德拉也有关系?”

  “是的,那个地方出过不少有名的人。”

  “我知道最近有首歌叫《布拉格广场》”

  “布拉格保留了很多历史建筑,也叫‘百塔之城’。”

  “听起来是很有欧洲风味的地方。”

  “也不能这么说。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点。什么叫欧洲风味呢?”

  “就像电影里那样,高高的房顶,总是阳光充足。有牧场和风车。”

  “那只是欧洲很多小城市的一部分特点。比如伦敦也叫雾都,那和阳光充足没有关系。”

  “总体特征,总有例外啊。”

  “我们在谈布拉格这个具体的城市,我觉得用欧洲风味这样的概念来说,可以适用于很多地方……”

  于波看着他们的对话,感到有点无聊。这段对话可以放在任何时间地点场所,作为“聊天”这件事的一个优秀典范,它不触及任何个人事物。但太正常的事,发生在聊天室里,反而显得很突兀。

  有几个正用火辣字眼互相来去的人受不了这种学术腔,向有礼和卡夫卡挑衅,骂得十分下流。平时男生间说这些话只是代替口头禅,可如今一字一句出现在荧屏上,于波看得也是脸红。

  卡夫卡回骂了两句,可有礼却一直没有回应,仍和卡夫卡在布拉格的问题上你来我往,说得十分谦和。

  于波想到家里有一座小木雕像,是三个猴子。一只蒙住眼睛,一只蒙住耳朵,一只蒙住嘴巴,分别代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有礼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于波恶作剧心起,不知道私下用悄悄话对有礼说些什么,他会如何反应?

  于波一点也不担心,会让自己在有礼心中留下什么坏的形象。他已经想好了,以后就用布拉格做名字,今天这个代号,根本没有人会知道是他。

  “你是上海的吗?我想找个伴。我才20岁哦,长得很帅!”

  于波一边偷笑,一边把这个消息用悄悄话发给有礼。比起人家的夸耀,于波还算老实,虽然不是“很帅”,也应该是“蛮帅”。

  有礼没有回答,他回了卡夫卡的话。

  “喂,你这人怎么这么没有礼貌?人家跟你说话,你怎么不睬我??”

  于波gān脆耍起泼来。连发了四句这样的话。

  过了一会,有礼终于回话了。

  “20岁应该好好读书。”

  于波差点倒在桌上……也许或者一定是那个老师!

  而且他注意到,有礼根本没有用悄悄话回他,所有人都能看到。一种可能是有礼存心让大家都知道;另一种就是有礼根本不懂悄悄话怎么用,是个菜鸟。

  听说稚鸟很依赖第一个见到的东西,这样说来,有礼应该还会常上聊天室。于波像打探好消息的间谍一样心满意足地下线,根本懒得睬那些知道他是20岁就围上来的苍蝇。

  为了打猎就要准备陷阱,为了捕鱼就要撒下诱饵。知道了有礼对布拉格很有好感,于波也只好耐着xing子从网上搜了些资料来看,硬背下几句听不懂的句子,反正好象都是很有名的人说的,背了不吃亏。据说作文有一条平分标准就是,适当引用名人名言。其实如果能挖出点不常用,又恰恰是蛮有名的人说的话,那给老师的感觉就是这个学生平时博览群书,印象分只增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