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和瞿鹰英是老同事,瞿鹰英退休前是国家文物研究院的院长,李岩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瞿清时毕业后也考进国家文物研究院,算是子承父业了。
瞿清时还没来得及说话,旁边的器灵们一听都炸了。
“什么!清时要去国外收文物?”
“天啊老天保佑,这么说我们的同胞要回国了?”
《虞山枫林图》不知从哪儿掏出丝帕哭哭啼啼:“我那些同胞们破的破,损的损,战乱的时候不知道被抢走了多少,多少年了下落不明,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世……”
黄花梨圈椅跺着脚:“去!现在就去!百年国耻不可忘,把国外两千万件国宝全部收回来!”
瞿清时和瞿鹰英在旁边忙着劝:“虞山你可不能哭,不然纸要潮了,黄花梨你这老胳膊老腿就别动了吧……”
好不容易劝好了,大家都安静下来,听瞿清时把开会的大致情况说了一下。
瞿鹰英说:“这么说,去的国家是由你们自行选择?”
瞿清时:“对。”
瞿鹰英问:“那你准备去哪儿?”
瞿清时摇摇头:“不知道,俞栋建议我去巴黎,不过我还在犹豫。”
瞿鹰英笑了笑:“你去把书架上那本黑色封面的书拿过来。”
瞿清时起身,从书架上拿下一本英文书,他看了一眼,书名叫:《The China Collectors: America’s century-long Hunt For Asian Art Treasures》
瞿鹰英说:“这本书是美国著名收藏家兰登华尔纳写的,1923年趁着我们战乱的时候来到中国,去敦煌和龙门石窟“寻宝”,书里用大量笔墨描绘了路上的无数阻碍,包括当地强盗,变化莫测的天气,崎岖的路线,这些都没有阻碍他对“文化”的热爱,到了敦煌后,用及其野蛮的方式将佛像凿下,你读读这一页。”[1]
瞿清时翻开其中一页读了几句:“如果说我们会因购买这些残片而遭到谴责,那么之后我们在修复和重组它们时所付出的努力必将让人禁声,在中国,可没有人为这些文物做这么多。”[2]
旁边的器灵们纷纷骂道:“伪善!抢就抢了还自我感动!”
瞿鹰英说:“当时他向敦煌的王道士行贿,前后盗取了唐代壁画十几幅,以及第328窟彩塑供养菩萨像等,你再读读这一段。”
瞿清时低头读道:“我们必须有一些供美国研究使用的壁画……只有那些壁画是我们不敢派出本地收藏家前往追求的。搞到壁画藏品,毁掉的东西肯定比带回来的多。”[3]
瞿鹰英又让他翻了几页:“这里还有龙门石窟文物交易商卢芹斋对他所作所为的辩解,你读读。”
瞿清时读道:“我一生的事业就是将中国文物贩售给西方人,这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不道德的,然而如果这些历史文化瑰宝能在西方人那里获得更好的照料,免于战祸和政治动乱,那也是好的归宿。”[4]
器灵们破口大骂:“大汉奸!给列祖列宗蒙羞!这种人就该从族谱中划去!”
“不要脸!我们现在被照料的可好了,他怎么不把我们的同胞还回来?”
瞿清时合上书:“所以您想让我去美国。”
瞿鹰英拿下老花镜:“你知道海外文物收藏量最多的是哪个国家吗?”
瞿清时脱口而出:“日本。”
瞿鹰英用眼镜指了指他:“第二就是美国。”
他喝了口茶:“当年美国和日本狼狈为奸,日本从中国买文物,买不到就偷,偷不到就抢,不知道运了多少文物回去,再由美国出钱买下。《华尔街日报》曾写下豪言:寻找中国古董的最佳文物不是中国,而是美国。”[5]
瞿清时垂下眼皮,叹了口气。
“所以这就是我想让你去美国的原因,你看这本书,”瞿鹰英指了指书,“明明是一场文物掠夺,硬生生写成如同《古墓丽影》一样的探险小说,还给自己加上各种理由,虚伪至极。他们难道不知道这是别国的东西吗?既然中国现在有能力维护文物为什么不还回来?他们至今都是以此为荣。”
器灵们又开始群情激奋,《行书节录晋书》不知从哪儿拿出纸笔,一边哭一边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写好了还卷巴卷巴收起来。
瞿清时:“……”
“最后一个问题,”瞿清时把书放好,“您一个人在家行吗?我这一去可不容易回来。”
瞿鹰英扬起下巴:“你又小看我了是不?当年你太爷爷护鼎有功,被赐予看到器灵并能与之交流的能力,如今这种能力代代相传,我们瞿家虽然不是什么大户人家,但是有一份力便出一份力,所以去吧!去国外收文物,把我们的百年耻辱洗刷掉,把我们的博物馆填满,让我们的后代看到更多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