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亏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人决定就近采购军需,不但给日本人下了大笔订单,还给了贷款和技术。
日本战后能恢复的那么快,得感谢种花家把鹰酱暴揍了一顿。这份间接的恩情总是要还的嘛。
“这些设备都是种花国产的嘛?”藤田到底是搞制造业的,随便扫一眼就关心工地上的设备。
萧金浪解释道:“一半国产,一半进口。其中搅拌机基本是‘圣光机械’自产的,集团上半年超标完成日籍工程人员的招募任务,我们的技术实力获得大幅增加。
进口设备中大部分是从俄国易货采购的,还有些来自日元贷款。总的来说我们施工设备已经相当现代化了。”
萧金浪说来自豪,但还有所保留。
周青峰目前也算改变制造业发展思路,光靠自己建厂太慢了,必须尽可能利用国内现有的产业链。
‘圣光机械’更多的是研发,全国采购标准零配件进行组装。招募来的日方工程人员有大半分散在各地机械厂,强行提升厂家技术实力。
目前的‘研发’也比较水,基本上就是引进日方技术和规范,照抄作业——说白了,‘圣光’屈从于当前国内的制造业水平,还是走上了山寨仿制的‘老路’。
说好听点,叫做曾经的‘成功道路’。
但效果还是不错的。 ‘圣光’搞机动三轮车时,所有零配件还可以在天阳市基本搞定。但当周青峰想扩大工程机械以及建设汽车生产线,立马发现难度出乎意料的大。
一辆轿车大概由一万个零配件构成,每个不同的零配件就意味着背后至少一家生产商。‘圣光’如果想把所有零配件都搞定,难度不啻于重新打造产业链。
这时候,‘圣光’刚刚铺就的全国产业信息网就发挥作用了。
前往市招待所的路上,萧金浪向藤田大概介绍集团通过信息网向全国发布零配件需求订单的过程。
“国内的制造业分布比较散,技术水平也不高,但优点是齐全。
国内其他汽车厂往往都在自己体系内调配资源,而我们利用帝都部委的协调,用外汇向全国开放性的采购。”
萧金浪说起这张网络也是感慨万千。‘圣光’铺开那么多摊子,但周青峰最关注的还是信息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建设。
《圣光经济信息周刊》上市后受到了火爆般的欢迎,全国各地都有订阅。因为‘圣光’会花大力气对刊发的信息进行核对验证,可靠度极高。
‘周刊’的出现大大减少了各路倒爷的生存空间,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这是一本必读的经济刊物,是真可以赚到钱的。
可每周发行的刊物时效性还是差了点,对于物流等需要每天都更新状况的信息又显得太慢了。
周青峰的野心还在进一步前进。他的目标就是互联网,在互联网之前可以用传真机和电话先凑合凑合。
可这种基础性的信息网络投资上千亿量级,必须靠国家级的力量来完成。周青峰只能是提供些关键器件降低建设费用,让邮电部牵头来搞。
92年,互联网才起步,规模很小。
藤田无法想象这样一张网络的存在。他先是皱眉思索,但很快就惊讶的反问道:“你们相当于在不同财团之间进行协作?”
将财团理解成分属不同国企私企团体,这个说法倒也相当贴切。
萧金浪点点头,“‘圣光’需要发动机,需要轮胎,需要变速器,需要车体,需要无数的零配件。
集团将自己设计的产品拆分开,在计算机上建立数据库,把自己的需求对外公布,派出最好的工程人员验厂摸底,以换取最好的供应商和产品。
我们把汽车制造厂放在武汉,就是利用武汉便捷的交通。目前产业链还在构建,距离建成至少还有两年。所以‘圣光’现在生产最多的还是三轮车。”
萧金浪说完,自嘲的大笑。谁能想到‘圣光’生意做的那么大,实际能生产的还是机动三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