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里倒是痛快,干脆让原机修厂破产,同意周青峰的重组要求——但凡能安置些职工,缴纳些利税就算好的,省得他们整天闹事。
这机修厂虽然破,但比周青峰在异界的锻造场可强多了。他正儿八经的成立了一家企业‘圣光机械’,所有手续都有人帮他去跑,接手的当天就重新聘用原本厂子的二十多人。
没错,周青峰还多聘用了几个人,月薪从五十到一百五十不等。他借此一举成为南头乡制造业巨子,并被公认为首富。企业受聘职工对此颇为自豪,与有荣焉。
深入了解机修厂后,周青峰才发现这家乡里的集体企业是‘烂船也有三斤钉’。它账面上没现金只有债务,但在乡里居然有好几个仓库,库房占地大不说,里头堆了大量破烂。
除了加工周青峰指定要的箭头状的‘金属饰品’,他在企业成立当天就将创造效益放在第一位——老少爷们都别闲着,开始干活吧。
机修厂嘛,重点其实是农机修理。
原本的厂子为什么衰败,周青峰也不管了。反正都是些吃里扒外,狗屁倒灶的事,一点不新鲜。类似的情况在九十年代多如牛毛,谈太多不和谐。
成立新厂后,周青峰没给‘圣光机械’什么特别的优待。他就是剥离了原有的包袱,并注入了一万多块资金,给供应商现货现结,给职工发一笔安家费,让所有人又有了奔头。
原机修厂的仓库里积累的待修设备全部翻出来,小到农田水泵,中到车辆发动机,大到电网变压器,啥乱七八糟的都有。
小问题的,周青峰用修复术随手搞定。当天就有十台水泵被送到几个村里,农田灌溉都要用的。大件设备若是结构损坏,则需要厂里老师傅带着学徒手动加工零件进行替换。
实际过去几年积累的工作,两三百件待修设备,二十来个职工只用半个月就搞定了。单单是修好一台变压器,就让乡里两个村子的电网恢复正常供电——为此增加的GDP就要算在周青峰头上。
过去南头乡机修厂沦落到只能打造镰刀锄头等农具的地步。现在还是那些人,还是那些破设备,却好歹能真正干点活了。
修好一台拖拉机,就能立马大幅降低耕作中的劳动强度,把劳动效率提升十几倍。好的设备谁不想要?只是过去的机修厂实在被折腾废了,拖累乡里的农业生产。
在‘圣光机械’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后,全乡十几个村子立马又送来上百件需要修理的农机。
这才是真正的创造价值,带动GDP的增长,让周青峰有些歪打正着的欣慰。他出售‘未来垃圾’获得的资金终于派上用场——这叫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乡卫生所的余大夫一大早上班,就看到门口的街道上排着长队,都是各家村子用板车三轮车拖拉机运来的待修机械。街道上吵吵嚷嚷的,很久没那么热闹了。
余大夫好奇的扫视一番,就发现周青峰的那家修理铺居然还在开门。门口两块写着玩笑话的广告又摆出来。一堆不上学的小屁孩和闲汉在门口蹲守,就等着电视机搬出来放录像。
“小周,你的厂子都挤满人了,怎么还有心思在这里开店呀?”余大夫急忙赶过去,只见大彩电上头放了一盒《星球大战》录像带——哎呦,这可是好片子,不容错过。
周青峰正在给录像机插电,头不回的说道:“我最近又进了一批出口转内销的针织衫。老哥,你要不来几件?价格绝对便宜。”
无名修理铺的门口真挂了几件款式色彩都相当新潮的衣裳,大多是年轻人喜欢的类型。余大夫瞄了眼却不太在意,他一把抓住周青峰的手,急切问道:“你都开厂了,还在乎什么铺子呀?”
“我又不懂机械修理,去厂子里捣什么乱呀?”周青峰还扬了扬手里的录像带,与民同乐的喊道:“今天看美国好莱坞大片《星球大战》,这片子可带劲了。”
一堆小孩闲汉跟着起哄,都乐不可支的等着。
余大夫却比周青峰还急,“你好歹是一厂之主,二十多职工的领导,怎么可以不去厂里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