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所悟,方毓霞缓缓点头,道:“爹爹的意思,是让破虏北伐成功后登基称帝,然后册封您为帝师,这就是您感应的机缘?”
“或许是,也或许不是,谁又能尽知呢!不过天子居于天地人之间,得乎三才之妙,成为帝师的确也大有好处。昔年我曾提出过一门天子望气术,这些年不断推演,却一直无法修成,说不定等破虏成为天子之后,就有可能修成此功了。北伐胡虏之事,我和君宝现在也帮不上什么忙,还是非得你回去不可!”方志兴道。
眼看父亲说的郑重,方毓霞也不再由着性子,点头道:“女儿明白了,还请爹爹放心,我和破虏必会尽快北伐,赶走伪元皇帝,让爹爹堂堂正正的成为帝师,助您成就仙道。”
“师妹,凡事欲速则不达,切不可心急了。鞑子入主中原不到六十年,可以说气数仍在,这北伐之事还需慎重,万不可因为心急反而耽搁了,让师父徒自等待。”听她说的坚决,张三丰在旁提醒道。明军固然是实力强大,但蒙古鞑子进入中原不到六十年,如今还没有完全腐朽,战斗力仍是颇为强悍,张三丰也担心她回去后过于心急,反而耽搁了大事,因此着重提醒。
微微点头,方志兴同样说道:“霞儿,你师弟说的没错,蒙古人的气数确实仍在,只怕你们就是把他们赶出大都,也还要在草原上和他们纠缠一番,才有可能彻底击败他们,然后再夺回传国玉玺。只盼你们能稳扎稳打,不要因为太过心急,反而功败垂成。爹爹我虽然寿限将近,但只要想法拖延,想要活过两个甲子也毫无问题,你们在中原千万不要心急。”
听到两人都如此说,方毓霞原本在听到方志兴所言后有些焦急的内心也慢慢平复下来,心知北伐之事确实不能急于一时。因此她在山谷中待了几日,又和方志兴、张三丰商议了近些年的一些事情和对北伐的安排,眼看两人在此地安定下来,这才出了山谷召集明教众人返回中原。有着能够帮助父亲的机会,她心中对此无比重视,就连明教那相对来说微不足道的力量,也丝毫没有放过。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便又过了数年。方毓霞自和明教众人回归中原之后,便告知郭破虏方志兴所嘱咐的事情,郭破虏听闻之后,心中惊讶之余,也多了几分急迫。当年便召开武林大会集结众将,合中原武林和明军之力大举北伐,只是他们虽然在当年打败了蒙元大军,把他们赶出了大都。但正如方志兴预料的那样,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元廷撤退之余,带走了掌握在手里的传国玉玺。双方又打了数年,历经数次大战,蒙古人才在不断的伤亡之下,只得献出传国玉玺,以求获得喘息之机。方志兴昔年的谋算,也总算完全实现。
“现在已是六月,下月十二是昔年成吉思汗身死之日,也是师父大难还生前往全真求道的日子。师姐,我想在那日登基,祭告天地,尊师父为帝师真人,你觉得如何?”手握着传国玉玺,郭破虏道。他如今已九十余岁,虽然还算康健,却不免精力已衰,本来已不想登基称帝,但因为方志兴是他师父,这几年群臣又不断劝进,也只得勉为其难,亲自祭告天地。这也是他得到传国玉玺后,首次和方毓霞商议。
diǎn了diǎn头,方毓霞道:“虽然有些急了diǎn,但今年爹爹已一百二十二岁,虽然这几年西域那边一直有消息传来,但我只怕再拖下去,爹爹那边情况也会变坏,还是宜早不宜迟吧!”同意了郭破虏此议。
议定之后,两人立即就大会群臣,将此事说了下去。自北伐成功占据大都。群臣中便不乏有人劝郭破虏登基称帝,只是因为郭破虏执意要在拿到传国玉玺后才肯登基。才不得不一再拖延。如今眼虏终于有了登基称帝的意思,这些人也不顾时间紧迫。当即便开始准备起来,轻扫早就建好的天坛地坛宗庙等地,让郭破虏祭告天地,正式登基称帝。
到了七月十二日,整个京师——也就是原来的大都,可谓是人山人海,一派热闹景象。郭破虏在祭告天地祖宗后,正式登基称帝,并大封群臣。而他宣读的第一道诏书。便是尊方志兴为帝师紫薇明道真人……
同样是在这一天,昆仑山谷中,方志兴忽感心血来潮,欢喜道:“不枉我等了数年,原来机缘真的就在这里。徒儿,为师今日就要成道,你且在旁观能能够有些体悟!”然后盘坐在地,陷入了静寂之中。
数日前便得到了消息。张三丰今日也一直特别注意,眼见师父真的感悟到了机缘,他心中也是一片欢喜。眼兴坐下,急忙远远避开。以免师父受到了打扰。居住在谷中数年,师徒二人自然没少交流感悟,因此对于方志兴此时的状态。张三丰可谓是最为熟知,此时他心中既有些忐忑。又怀着期冀,希望师父能够顺利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