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自己周围围满了人,忽必烈心中也暗自松了口气,镇定下来,向着钟楼上的人拱手道:“可是全真教方道长,故人相见,何不下来一叙?”指出了来人身份。
这人正是方志兴,他适才乘人迎接忽必烈,无人注意之时,悄悄落在了钟楼之上。眼看这些人都被自己所慑,他哈哈一声大笑,说道:“大汗相邀,贫道本不应推辞,只是今时今日,恐怕多有不便。”说着他手指悯忠寺前的经版,含义不言自明。
干笑两声,忽必烈道:“道长误解了,只要道长肯下来,又有什么不好谈的呢?来人,还不把这些经版都收起来,送到长春宫去。”说着他打了个手势,顿时有一批侍卫奉命而去,将那些经版收了起来。只是这些人动作看着快,效率确实在可以说是迟缓,也不知在拖延些什么。
“帝师圆寂之前,曾举荐道长为国师,道长意下如何?”忽必烈继续道,他虽然愤恨八思巴、李恒等人之死,但眼见方志兴不知不觉间便出现在自己不远处,心中同样震惊之极。再想到襄阳突围时方志兴的表现,还有一些各地有关方志兴武功的传说,心中已经隐隐有些不安:若是方志兴一心刺杀,只怕自己就再也不得安宁了!今时今日,无论用什么手段,都要拿下此人才行。
方志兴自然不知忽必烈心中所想,不过他见到那些侍卫的动作,也猜得出忽必烈正在拖延时间,调集兵将围堵自己。不过他今日前来的一大目的便是为了验证自己武功,同时调动鞑子人马方便张君宝救人,对此也不担忧,呵呵笑道:“大汗厚爱,贫道愧不敢当。不过为天下百姓计,贫道这里有几点浅见,还望大汗听之!”
“哦,道长请讲!”忽必烈道,似乎对此颇感兴趣。
方志兴也不管他是真心还是假意,朗声道:“这第一点,便是开释忠臣义士。”
“开释忠臣义士,是文天祥那些人还有抓到的武林人士吗?这些人成不了大患,倒也不是不可以。”忽必烈心中想道,然后向方志兴回道:“道长所言,也是朕心中所想,只要这些人不反抗我大元,开释了又有何不可。还请道长说下一点。”
“第二点嘛,便是希望大汗惩治各地贪腐暴虐、残忍好杀之人,此辈祸乱天下,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方志兴道。
忽必烈沉思了一会儿,也不知是不是在盘算其中得失,说道:“若是证据确凿,此辈确实该杀。道长若是肯任国师,可以负责此事。”
“嗯?”方志兴闻言,心中微微一惊,再看周围众人嘉许的神色,更是凝重无比:“这忽必烈果然是一代雄主,竟有如此气量,怪不得能够拥有天下了。看来接下来我要提的更狠一点,免得反而被他争取了人心。”想到这里,他大声道:“三,如今蒙汉纷争不休,依贫道看来,不如仿吐蕃之事,蒙人治蒙、汉人治汉,如此,不仅天下可安,大汗也可垂拱而治了。”
“蒙人治蒙、汉人治汉!”闻言,场中无论蒙人、汉人还是色目人,都是有些哗然。蒙古人自是不屑,认为自己占领后进行统治是理所应当,如何能退让出来?而汉人中无论北人还是南人,却都对此极为意动,对他们来说,皇帝是谁无关紧要,只要仍旧依赖他们即可,如果真的如方志兴所言由汉人治汉,那么他们的重要性相比如今可谓上升了不止一层,对于这个提法自然不会反对。甚至就连一些色目人,对此也颇感兴趣。一时间,场中氛围,也有些诡谲起来。“陛下,此人妖言惑众,臣请为陛下杀之!”正当众人惊异于方志兴之言时,忽听一个蒙古将领大声道。
闻言,忽必烈立时从思索中回过神来,察觉到周围一众汉臣的神色,他微不可见地点了点头。那蒙古将领见此,登时明白了忽必烈的意思,转身大喝道:“众军听令,放箭!”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准备,悯忠寺前早就聚集了数千士卒,更有一些投靠过来的武林人士赶来围在了周围。此时听到那蒙古将领下令,登时箭雨如飞,齐向方志兴射去。一时间,方志兴所在的整个钟楼都被箭影笼罩,更有些自恃武艺的武林中人,向着方志兴围了过去。
寺前一众汉臣正在思索方志兴之言,忽然听到有人大喊放箭,立时放下思索。眼看满天箭雨齐齐射向方志兴,不觉心中惋惜。“蒙人治蒙、汉人治汉”,对于这些热衷功名的人来说可谓是极大的诱惑,眼看提出这一设想的方志兴命丧眼前,这些人哪还不明白忽必烈的想法,心中的一点念想,也不得不压在心中。
再说忽必烈听到那蒙古将领下令,眼看箭雨遮空,嘴角也不自觉地浮现出一丝微笑。若说襄阳城破之前,武林中他最头疼的还要数郭黄二人,而到襄阳城破之后,这个人便慢慢变成了方志兴。尤其在八思巴圆寂之后,方志兴在他心中的地位更是一升再升,若非如此,他也不会急着让范文虎率军东征了。此时眼看这个生平大患就要命丧于此,他心中既有些喜悦、又有些怅然,心中的一些想法,也不由自主地在面上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