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杨家堡也在此落地生根,没有打算搬走。
日月轮转,星辰交替,到了明朝的时候,他们已经成了本地大族,两个村子发展的都不错,且两个村子相互扶持着,又供出几个举人,十几个秀才,各家都有族学,族学就是在各个村子里建立的学堂。
办学形式和水平参差不齐。
古代也有叫族塾的,属私塾的一种,由族长聘师设塾,一般以本族祠堂为塾址,教育同族子弟。
族学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非本族子弟,是不允许来族学读书识字的,只招收本族子弟,以及一切亲戚的孩子。
但在客观上对培养本民族的知识分子、对地方文化的传播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因为有私塾的关系,他们两个村子里出了好几个有功名的子弟,虽然还有考中进士,当了官的,但是都是小官。
可就算是这样,大家觉得也有了依靠。
就在嘉靖年间,侯氏出了一个大官,多大呢?
好像是个正四品,在京里,正四品不算什么了。
但是在昌黎县,这正四品,可是比河间府的知府都要大两个级别。
所以侯家村,在当时,真的是达到了巅峰啊。
后来这个官员在三十年之后,致仕回来养老。
结果他家的长子嫡孙,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横死了。
绝对不是生病,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家就没有请大夫来看病。
突然就挂了白幡,突然就要出殡,突然就给下葬。
但是呢,这个长子嫡孙才十八岁,生前跟杨家堡的族长家的小孙女儿定了亲,六礼走了一半了,这突然人就没了。
如果是在现代,直接就将东西退回去,姑娘另外找对象就行了。
可是在那个年代是不可能的事情,六礼走了一半,那也是定了名分的事情。
杨家小闺女知道未婚夫横死了,就直接病倒了。
古代可不像现代这么开放,结婚离婚跟喝白开水似的。
不过大家都是“文明人”,婚事就此作罢,杨家小闺女退了聘礼给侯家;侯家呢,则是将孩子好好地下葬……可是怪事就在下葬之后出现了。
最开始,侯家村是有妇人流产,其次是新生儿竟然没有一个存活下来,不管产妇多健康,孩子生下来就是死胎。
杨家也是如此。
两家也是在那个时候,才发现,对方都不简单,一个是发丘中郎将,只是假托自己是杨家将的后代而已。
一个是摸金校尉的后代,迄今为止,都没有丢下祖传的手艺。
第177章 野史中记载
很快就惊觉到事情不太对头。
尤其是侯家,他们本来人就少,在没有新生儿的情况下,还有几位老人寿终正寝,有几个年轻人横死。
最后没办法,侯家当时的族长,就动用了祖上的手段,测算出他们侯家有人不甘心横死,在作妖了。
以至于整个侯氏家族都被诅咒了。
杨家虽然也有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但是杨家醒悟了之后,也跟侯家一样,动用了祖上的手段,保住了自家不再有恶事发生。
杨家堡不再闹事情,可侯家村却不行。
最后侯氏一族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竟然派了媒婆跑去杨家堡,说是要重提婚事。
可是这都退婚了,还重提什么?
候老爷子的长子嫡孙已经死了啊!
人都下葬过百日了,眼看着大半年就过去了。
还提什么婚事?
婚事早就告吹了好么。
结果那媒婆来说的是冥婚。
杨家堡立刻就爆了,自家闺女怎么可能嫁给一个死人,进门就守寡?
虽然说,过去那是封建社会,但是封建社会是人治社会,讲究人情往来,同样的,冥婚这样的事情,在一些明理的读书人家,是很不齿的行为。
那是愚夫愚妇才会干的事情。
他们都是读书人,走的是孔孟之道。
子不语怪力乱神!
但是侯家那位致仕官员的老太爷,就跟疯了一样,非得要给他长子嫡孙娶个媳妇儿,因为他的长子嫡孙是横死,不到二十岁,没有到达弱冠的年纪,算是早夭了。
又是单身,按照古代“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观念,这样死去的青少年,是不可能入祖坟的,只能在另外寻找一个吉地安葬。
而且为了不让“孩子”孤单,没什么见识又有钱的人家,才会找个同样是早夭的女孩子,举办冥婚,俩人并骨,这等于是孩子不孤单,地下也有个伴儿。
可是那都是一些没见识的人家才会干的事情,不论是杨家堡还是侯家村,他们都是耕读传家,都是有子弟当官的,有功名的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