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大门道_作者:雪清欢(404)

2021-01-22 雪清欢

华澜庭及时醒悟过来,急忙调换出一只高足杯替换掉爵杯,这才屏蔽了高温。

上身受了烧伤,华澜庭剧痛之下,头脑意识有些模糊,心里更是惶急起来。

暂时没了性命之忧,但谁也不想死,可这样下去并不是办法。

这时地火上喷的力道更大,华澜庭能感到他在两只放大的杯子内的下降之势趋缓,被冲击的前后左右晃荡,有时还会升上去一些。

迷迷糊糊中,手头有的、现在能想起来的东西,不论是自在无极功、紫微星斗观天决、蛰龙睡丹功,亦或五雷鸣光掌等等功法术法,还是金丝铁线等武器法宝,都不能直接帮助他降温或逃出火窟脱困,拖延下去,难免还是要落得个灰飞烟灭魂飞魄散被烧死的下场。

时间紧迫,他左思右想,急思慢想,都没有灵光乍现的救命之法。

有道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关键是他并没有与闻大道、得窥天道,就要被火化了啊,坐化也不是这么坐化的啊,实在是不甘心就此横死啊。

在死亡的恐惧中挣扎了一阵,华澜庭强摄心神,让自己燥乱的心安静下来。

他以灵识感知了下外面的情况,现在还是在凭空飘浮之中,一团团火焰中包裹着炭火般的岩石,正在撞击杯体,身处其中,能感受到真实的冲击和热力的侵袭。

自己,应该还有生命中的最后一些时间。

刚才在上面的时候,他已经注意到地火之势会有强弱变化,自己要不是在火势变强时被推举到上面,要不就会是在地火减弱时掉入深渊。除非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不然都是凶多吉少。

怎么办?老话儿说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那就是说奇迹总是会分两步发生,一是要冷静下来,承认处于死地,做最坏的打算——一百来斤今天就交代在这儿了,哥,认命了。

然后才可能有第二步,才可能有契机和方法劫后余生,这步暂且放一放。

好吧,先承认和接受必死的结局。

死有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这种分法和现在的自己无关,不去想它。

死还有哪些不同?从容赴死,还是肉身没死前心神就被死亡的念头吓死了。

这个可以尝试控制下。

怎么控制?有什么先贤大德的语录和做法可以参考借鉴?从而能够死得好看些好受些体面些?

搜肠刮肚,还真让华澜庭想到一个案例。

庄子先生讲过一个孔子先生的故事: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惙。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

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人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

庄子是道家大能,号南华真人。但有趣的是,有人认为他是道家学派里的儒家,是儒家学说里的道家。

因为,庄子做到了很多孔子后来想明白的事情,而孔子做了非常多的庄子在心里想做但又没办法去做的事情。

于是,庄子的著作里常常会提到孔老夫子,内容真真假假,其实都是在阐述他自己的观点。

上文节选并翻译过来大概其的意思是:

孔老又一次带着一帮弟子们车马劳顿走到卫国一个叫匡的地方遇到了困难,当地人把他们里三层外三层包围起来,声称要打洗他们。这时不可谓不危急,然而孔老夫子毫不慌张,自顾自取出随身携带的古琴弹了起来。

弟子子路于是问道:“老师,您怎么就能这么淡定开心呢?您不害怕吗?”

孔子回答:“子路小哥儿,我来告诉你哈。老师我这一辈子都在很努力地做事,却并没有发达,这不是我的本事不够啊,而是时代、社会和环境不合适。对此,我已经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老孔的潜台词是:既然已经全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那死就死吧,如果能不死,自然就不会死,与其害怕,还不如抓紧时间来弹奏一曲笑傲江湖,这该是何其潇洒的一件事啊。

结果呢,当地人其实是认错人了,等孔子优哉游哉地弹了一会儿古琴后,双方就冰释误会,握手言欢了。

通常认为,儒家的人都是时刻绷紧、板着脸大义凛然地做人行事的,其实孔夫子是一个非常可爱的老头,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一种更为高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