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大门道_作者:雪清欢(656)

2021-01-22 雪清欢

“除了供奉不同,寺里有僧人、庙里一般没人修行,林外佛寺的规模大,有殿堂和禅房、斋堂等建筑,庙就要小得多。两者指代不同,只是现在口语中多混谈一处了。”

易流年又问:“那住持和方丈呢?我也傻傻搞不清楚。”

诸葛昀答道:“住持一词,原本是安住之、维持之,主持佛法的意思,后引申为代佛传法,续佛慧命之人,再演化为寺院当家师父和负责之人的称谓。”

“方丈则是寺院的精神领袖,出自僧人住地一丈见方之意。方丈必须有足够的资历和佛法修为,一般是接受过传法、有法卷可证明其传承的和尚,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且所在寺院要丛林制度健全,有相当的规模,通常会是个寺庙群。”

“简单说,寺院无论大小,都有一个公推的住持,但不一定有方丈,而一个方丈可以兼任多个寺院,方丈一定是住持,但住持不一定是方丈。”

华澜庭接口道:“还有个有意思的说道,方丈一词原本是我道门的名词,后来才转为被佛教广泛使用。在道教中,方丈是‘人心方丈,天心万丈’的修行术语,是全真派对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的称呼。当然,由来如何现在并不重要了。”

十个人轻聊慢走了一圈,又转回到了大雄宝殿之前,听里面传来讲经的声音,就信步走了进去。

今天恰逢住持了然大师一月一次讲大经的日子,殿里或站或坐满满是人,一半是法华寺的僧众,另一半是本地的居士信徒和外来的普通民众修士,陈履安和猫妖等五人也在座,只日前认识的形意和尚师徒没在场。

华澜庭他们因闲逛来得晚了些,讲经已近尾声,接下来将是问答环节。

佛教也分为很多流派,教义和修行法门不尽一致,比如说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净土宗等,而法华寺这一支传承的是禅宗。

禅宗是佛教传入殊玄仙洲后本土化了的教派,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佛不外来,就在内心之中,只要向内求索,所有人都能成佛。此外,禅宗倡导生活化的修行,认为担水砍柴皆是妙道。

佛门流派当无高下之分,都是敬佛礼佛的教门,只是对佛道理解的重心和成佛路径不同。

长久以来,由于净土和禅宗的理念与实践最为接地气,易为大众所接受,流传的越来越广,像净土宗认为修佛可以静坐专修,通达佛经,广研教义,然一心念佛亦可往生极乐净土,法门相对简单。

天台宗的大乘宗义精密复杂,修之需要极高的学识素养和思辨水平,唯识宗最为讲求悟性,华严宗也是体系繁复高深,律宗在精神和身体上都要求严苛,密宗的密法从不轻易示人和传人,所以信众的数量要少于净土和禅宗。

禅宗也有讲究悟性的部分,注重顿悟,他们的问答不同于一些流派的辩经,要求身体动作和手势声音的幅度很大,场面激烈,而是简单一问一答的禅机,根基不足的往往摸不着头脑。

像今天,就有一位外来的僧侣向了然大师发问:

“敢问,什么是道?”

“平常心是道。”了然答说。

华澜庭在下面轻声对易流年解释:“在禅宗里,道即道路,人人能走,所以是平常的。平常心就是直心,就是一切平等之心。禅宗讲观心和治心,其结果就是明心见性,不是固守清净一念,无视世俗,相反,是要返回世俗之中。”

“所谓世间法入佛法,佛法入世间法。所谓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正如钻木生火,火存木中,而木非火;淤泥出莲,莲生泥中,而非淤泥。这就是禅宗倡导的真俗不二。”

僧又问:“什么是佛?”

“殿里的。”

“殿里的佛像不是泥塑的吗?”

“是。”

“那真正的佛在哪里呢?”

“殿里的”,了然重复了一句。

“不明白,贫僧方入丛林禅门,还请禅师指点迷津。”

了然看了看他,转而问:“你刚才吃过粥了吗?”

“吃过了。”

“洗钵盂去。”了然淡然道。

这回是诸葛昀对易流年分说:“大师的意思是吃完粥就去洗碗,这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这样的事你会很自然地去做,怎么一到学起佛来,就千般思虑,万般计较呢?”

那僧仍不甚理解,接着问:“什么是平常心?”

“自然而然罢了。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

“那自然中的道体又是什么?”

“一口针,三尺线。”

“我还是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