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澜庭温言安慰了老道长,此事他要在明天和师兄弟们商量后再定,然后就和风清隽回屋了。
天色不早,风清隽应该回去了,但两人心里都想着锄奸卫道,那就需要不断提升实力才更有把握,于是决定在屋里继续修炼。
风清隽在医道和丹道上花费的精力较多,目前的修为一直徘徊在温养境入室期,她自己最近刚精炼了一枚三味扶元丹,华澜庭打算在今晚助她提升境界。
两人,要双修。
列位看官不要误会,此双修非彼双修,此双修为道门的性命双修,不是房中导引之阴阳双修。
虽然包括自在万象门在内的道家宗派都有不少彼双修之法,目前两人还没有走到那一步。
两人练的是性命双修。
“百姓”之姓,“性命”之性,在古文字中皆作“生”,不从女,不从心,所有性字皆后人改写,原本皆作“生”字。
关于“性命”二字,儒释道三家有不同见地。儒教以尽性立命为宗,释家以养性听命为宗,道家以炼性寿命为宗。
很多的宗教思想,大都是苦难者的呻吟,不少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大千世界无可留恋,把幸福的希望寄托于未来,寄希望于死后灵魂得救。
但道家思想有所不同。
道家乐生、重生、贵术,认为人生难得——“今生不将此身度,待将何日度此身”。
道家认为人生在世是件快乐之事,死亡才是痛苦的,要把握人生,争取竟其天年,最高理想是长生不死。
仙道贵生,因而道家人物均以自身为载体,寻求探索能够使人长生久视的方法,这些方法就是道功和道术。
泛泛而言,性指人内在的道,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命指人外在的道,身体、生命、能量、命运、物质等。
性命双修也就是指“神形兼修”,是心与身的全面修炼。
吕祖曰:性命双修玄又玄,海底洪波驾法船。生擒活捉蛟龙首,始知匠手不虚传。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人之生命,实际上是两个生命,即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的双重融合,人们通常说要身心健康,亏其一即残缺不全。
所以性命二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两大要素。
道教吸收了儒佛两家的心性学说,又发扬了自家传统的性功学说,形成性命双修的修炼理论。
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性即是吾人之灵觉,命即是吾人之生机。
由此,可以将性命双修分为性功与命功两种。
性功是道教与儒、佛相通的地方,而命功则是道教独有的传统和特色,不讲命功,不是道教。
性命相依,其中命为重。
性和命的关系就如同马和车,性可喻为马,命可喻为车,车坏马即奔,屋坏人即走。
如灯油是命,灯光泽是性。有灯无油,灯必不能发光;徒有灯油而不能发光,则不能显现油灯照明之用。
修道之意在教人积足油量,并教以点灯之法。
道经有云:“性靠自悟,命靠师传”。
大部分修行只能靠自己体悟,为师者只能原则上掌握和指导,所以说“性靠自悟”。
“悟”之一字,大有讲究,师传者不可将玄况说深说透,以免形成定格,修者难以突破和全面发展,只可释疑解惑,具体事上督促检查破解,或者以讲数事谈神话的方式举例,旁敲侧击地点化。
至于炼形炼命涉及到方法,步骤,火候时机等因素,“差毫发不结丹”,所以称为“命靠师传”。
因此,道家追求即世成道,所以更重视性命双修。佛家追求超脱、转世轮回,所以独重修性。
在自在万象门中,长老陈履安是佛道双修,营造四子中的诸葛昀,则是先学佛后入道。
有人会问了:那可以说道门比佛家或儒学等更高明吗?
话也不是这样说的。
佛理中有一句话——八万四千法门,皆可成佛。
如果把目标定在山顶,那任何修行之道都好比爬山,所有正牌正派的法门就像是四面八方各个方向上地貌不同的路径,任何一条皆可登顶,有难易快慢之别,并无高下之分。
选择修行路径,切忌有极重的分别心,认为只此一途,别法都不行,甚至为此互相倾轧打压。
另外切忌昏沉。
有些人分别心倒是不重,但又不是智慧很高后消除了,而是迷糊和昏沉,认为修习哪个门道都成,或者妄想尽量兼容并包。
关键在于根据自身的根器选择适合的法门。
以佛家为例,上根之人适合禅宗。
禅宗讲求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当下顿悟、明心见性,对根器的要求极高,想当年六祖惠能大字不识一个,只听一遍《金刚经》即可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