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前到达黑洞中,至少自身都是没有任何变化的,这种一键换装的状况……明明是沦陷者的待遇,可他又非常确定他此刻还是他自己,并没有变成别的什么人。
乔昼伸手摸了摸空无一物的手腕,沉吟片刻,将这点无足轻重的猜测扔到一边,转而饶有兴致地观察起了四周。
房间是通透开阔的大间,多用移门和屏风遮挡,挂着罗帷的柱子旁放置着作为装饰品的瓶花,瓶子里多是伶仃单薄的一支虬曲老枝,虽然别有凌厉锋锐之美,却带有令人心惊的肃杀。
显贵之家。
仅仅一瞥,乔昼就判断出了这户人家的地位。
而且不是豪富勋贵之家,是重在修行内德传承祖训的世家或诗书之家。
而现在的他,则是因为某种原因被众人避之不及的存在。
原因很简单,这样的大家庭里,子弟读书竟然没有人在旁服侍,看本人衣物穿着和房间布置来看,本尊绝不是不受重视的小可怜,那只能说明这个人因为某种原因犯了大错之类,正处于不太妙的境地里。
是什么错误,能让一个还算受重视的子弟,成为家族中的小透明呢?
乔昼将视线落到面前的桌案上。
在纸张还没有普及时,用以书写和记录的工具就是竹刀、竹简,还有简易的毛笔,一片片削好的木片用牛皮绳索串联起来,就是一卷书,也因此会有“学富五车”这一成语的出现,乔昼现在面对的就是这样一本还未完成的“书”。
他轻轻捏起尚未串联完成的简牍,简单翻阅了两下,竹简上能记录的字数有限,他很快就看完了上面的内容,也瞬间明白了导致此人境况窘迫的原因。
谢琢,出身门阀世家、少有盛名的谢氏子弟,在这个皇室凋敝、世家坐大的时代,他原本有着锦绣前程,可以从清贵职位做起,一路入阁封相,成为朝堂上翻云覆雨的大人物,接替长辈撑起谢家栋梁,变成下一个世家标杆。
然而在他按部就班跟随长辈安排进入朝堂刷资历后,事情却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谢琢进入丹青台重修史书,这本来是一件不费什么力气又有大功劳大名望的事情,只要按时上下班、核对一下旧史中有无缺漏,再依样誊抄一遍就好,哪知谢琢一上来就闷不吭声地搞了件震动朝野的大事。
他要重修六年卫国战役的史记。
六年卫国战役,来自西方的战火弥漫了丰饶安宁的大夏国度,将半壁江山拖入了血与火的战争中,数十万将士、平民死在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每一家每一户都在这六年中挂起过白幡,这是大夏王朝心底愈合不了的伤痕。
但更重要的是,在这场战争胜利前夕,无故暴毙的先帝,以及铁板钉钉能够继承皇位却在先帝驾崩后战死边关的先太子。
六年卫国战役,直到战争结束后的第十年,记录这段历史的书册还是一片空白,皇帝似乎一点都没有要修撰这段历史的意思,这也让底下人对六年卫国战役讳莫如深。
而现在,谢琢站出来,说他要重修这段历史。
当然,因为不知名的原因,现在这个被众人认为是失心疯了的谢家三郎,成了乔昼。
第137章 为君丹青台上死(二)
乔昼从容自若地敛了敛过于宽大的袖子, 腾出手拼了拼那堆零散的竹片,上面大多只记录了只言片语。
“……二十六年秋,天大旱, 渭南十五州颗粒无收,漠北边境粮草十不存一,上使戍北军尽取民用, 常平、天丰二仓皆空……”
“漠北大饥, 人相食,千里无鸡鸣, 白骨露于野……”
“北蛮南下,连克儋、平、余三州, 每下一州,必行屠城之举, 烹煮民众为食……”
“此战绵延数千里, 渐成对峙之势, 北蛮据江山半壁, 大夏颓靡, 竟呈亡国灭种之象……”
乔昼再翻了翻,余下的竹片也都是类似的内容, 不过记载的都是零碎的事件, 大到朝堂上是否要再次征兵的争论, 小到前线某地一件仁人义事, 几乎是搜罗万象无所不包。
太全面了。
乔昼暗暗想。
谢琢虽然出身世家,但在六年战役期间, 他一直留在都城谢家, 能知晓朝堂上的事情还算正常, 可是为什么他能知道前线这种小事?
显然, 这位谢三郎君并没有他表面看上去这么单纯无害。
乔昼将竹片一一归拢堆好,坐在那里沉思许久,仿佛一尊一动不动的雕塑,一直坐到桌上的油灯都熄灭了,门外渐渐泛起了青白的微光。
一个人影笼着袖子无声地走到门边,轻轻敲了敲门板,像是知道里面的人还没有歇息一样,轻声道:“三郎君,陛下遣四皇子为使,现在正在秀雅堂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