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大咧咧地披着被单走到椅子上坐下,“然后来说说矿洞吧,联邦西部的矿洞里有金子,这点不用多说,是个人都知道。但矿场老板发家却不是因为金子,他睡不着觉的时候向我透露了一点——矿洞里有特斯拉。”
“特斯拉?”李维下意识重复,“不好意思,你指的是哥斯拉?”
“不是!”拉尔挑起打了眉钉的眉毛,手舞足蹈地解释,“是特斯拉那种玩意,不烧油的车……”
“电车?”李维更加迷惑,“矿场老板从矿洞里挖出了电车?”
“没有车,只是电!”
“电?呃,闪电?电池?发电机?新能源?”
说到“新能源”时,拉尔打了个响指:“没错,就是新能源。”
李维:“……”
原来拉尔说的“外貌是他仅有的优势”是真的。
这孩子没感受到世界的优待该不会是因为受教育水平太低吧。
“好的。”李维很有耐心地说,“所以矿场老板在矿洞里发现了一种崭新的能源,让他觉得自己挖出了联邦的未来,这还挺合理的,幸好不是特斯拉或者哥斯拉。但技能卡又是怎么回事?系统还提到了‘欺诈型用户’……”
他的声音说到后面越来越低,拉尔依然敏锐地捕捉到了:“原来你是欺诈型?”
李维反问:“你怎么什么都知道?”
“你说呢?我是酒馆模式的老玩家,里面的每一条规则我都研究过。”拉尔说,“角色分类在官网的设定集里,我记得总共有五种人,每种人能够获得的技能卡各不相同。首先是控制型,他们有个技能叫红绳套索,具体能干什么我不清楚。然后是暴露型,技能叫聚光灯症……”
“我见过!”李维反应过来,“聚光灯症能形成光场,召唤出一个怪物。”
杰克逊的技能就是“聚光灯症”。他和李维展开决斗之后,两人到现在还没决出胜负。
“是吗?既然你活下来了,对方应该不是敌人?”
“你想错了。”李维把袖子往下扯了扯,挡住受伤的手,“他才是靠着这个技能才活了下来。”
拉尔陡然想起李维是个杀了一屋子NPC的猛人。
他睡前喝了酒,又被矿场老板劝着吃了点药,睡醒之后脑子仍旧不清楚,情绪始终飘飘悠悠,落不到地上,就比如此刻,他应该是恐惧的,却在害怕到想要流眼泪的同时傻笑了一下:
“哦,我忘了!你别伤害我,放了我,我把我知道的全告诉你。”
李维:“……我本来也没打算伤害你。算了你不要思考了,刚才说到哪了?第三种人是什么?”
“欺诈型。”拉尔是真喜欢玩酒馆模式,连无人在意的游戏设定都记得清清楚楚,“技能是‘幽灵档案’。”
这个技能李维也见过,死掉矿场老板就有一张。
“第四种是迎合型,技能名叫‘敌意缓冲’;第五种是冷静型,技能是‘真相视野’。”
“好吧。”李维点点头,“除此之外呢?技能效果?它们和矿洞的联系?”
“不知道,不知道。”
拉尔抱着膝盖惶然说,“app官网里没提。你要杀我了吗?”
“等会再说。”李维说,“怪物呢?你知不知道在酒馆模式下每一局游戏结尾出现的怪物是什么设定?”
“欲望共振体?”拉尔回答,“它的实力和所有玩家的危险程度指数有关,官方说,它是该局所有用户行为的聚合产物,人们沉迷、羞耻、伪装、暴露……于是欲望共振体出现在了大地上。”
李维说:“我懂了。”
其实他云里雾里、半懂不懂,但拉尔明显也说不出什么别的有用的东西了,“我没有其他事情要问,你可以走了。”
坐在他对面的年轻人震惊地问:“你竟然不杀我??”
李维额角青筋直跳:“我为什么要杀你,我都说了我不会动手……少磕点药吧!”
“我又不是故意的。”拉尔被他吼了一句,委屈地说,“矿场老板让我吃的。”
“他让你吃你就吃?!”
“是啊。”拉尔说,“他是在里世界唯一爱我、对我好的人。”
李维无话可说。
他一扭头,发现农庄主人克莱夫居然还在,而且听完了全程对话。
“……”
这人存在感这么低的吗?
想了想,李维试探着问:“你听懂我们说什么了么?”
“没有。”克莱夫在李维的枪口下努力让自己显得很真诚,“什么官网什么能源……这一定是你们行业的黑话吧哈哈哈我一个词都没听懂……”
李维又想叹气了。他把拉尔拽过来,塞到克莱夫手边,说道:“克莱夫,替我照顾一下这个色盲小废物。”
克莱夫:“我?”
拉尔:“色盲小废物?”
“没错,你们两个相依为命吧,我要去查看一下矿洞。”李维对克莱夫说完,又对拉尔说,“我相信你的废物状态在你药劲过了以后就结束了,但色盲是永恒的——你到底为什么能从我的眼睛里看出蓝色?”
撂下这句话后,他一秒钟也不停顿地转身离开了。
克莱夫望着他的背影,欲言又止:
“可是真的有点偏蓝……难道我同样看错了?”
第171章 Hitch&Shoot(十六)
“德莱顿长官……德莱顿长官!!”
副官连着叫了好几声,德莱顿才回过神。他转过椅子问道:“怎么了?”
副官纠结地说:“没什么特别紧急的事,只是您似乎一直在思考。”
是的,德莱顿今天的话格外少,虽然他平时也不是个健谈的人,但为了随时随地掌控局势、至少从来不吝啬与人沟通,今天却不仅沉默,甚至可以说有些反应迟钝了。
副官认为他是没休息好。
这很合理,里世界的局势越来越严重了,盲配app持续不断地捞人,失踪人口数量每天都在上升,尽管安全局已经控制住了研发团队,各大平台也下架了这款应用,但它短时间内发展出的用户数量依旧极其客观。
能够看到后台数据的人会感到很不可思议——我们身边竟然有这么多人在尝试通过社交网络寻找灵魂的栖居之所吗?
大家每天早起、上班、上学、健身、旅游、或辗转在各式各样的娱乐场所,看似品味着不一样的人生,实际上却共享着同一种孤独?
本应起着缩小物理距离的作用的互联网眼下也是一团乱麻,同情的,批判的,幸灾乐祸的,浑水摸鱼的……李维进入里世界的消息不知被谁泄露出去了,于是德莱顿的部门又多了一项任务,就是关注互联网上的舆论。
要不人家警察在办案过程中怎么都讲究保密呢?
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带来社会压力可不是开玩笑的。个体用户习惯在缺乏上下文的前提下做出判断,群体情绪则在反复传播中被不断放大,而不具名的叙述者,则往往比官方渠道更容易赢得信任。
德莱顿看着屏幕上刷新出来的新一批热词,没有说话。
“‘政府掩盖真相’、‘双重标准’、‘内定特权’……”情报官把舆情报告投到大屏幕上,语气又低又平,“不到二十四小时,相关话题的浏览量就已经破亿了,一开始人们的关注点还在清道夫先生为了公务不得不使用约会app上面,各大媒体也以调侃和玩梗居多。”
当时X上有个热门投票,内容是:【清道夫奉旨“出轨”、在某约会app上右滑时,威廉·德莱顿会吃醋吗?
A 必然会。
B 不会,因为右滑的人选是他们两个一起选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