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钰把琵琶轻弹,唱道:“昔君视我,如掌明珠;何意一朝,弃若沟渠;昔君与我,如影随形;何意一去,心似流星;昔君与我,两心相结;何意今日,忽然两绝……”
她瞄到沈容神情不霁,倏得顿住,淡笑道:“前些日在胡同里,听得有个女子卖唱,不知怎得竟记下了,随口一来,才觉很不应景,还是不扫诸位的兴好。”
恰酒食已陆续端上,一众也就算罢,舜钰随即收了琵琶,坐至沈二爷对面,替他斟上一盅温热的菊花酒。
“下次勿要在外人前唱。”沈二爷抬起头看她:“嗓音过于清丽了。”
舜钰低嗯了一声,垂眼瞄到雕花竹笔的笔尖犹带湿润,有些好奇问:“沈大人可是写了甚么?”
沈二爷把《受十戒文》递给她,不答只问:“文中有话,暂时因缘,百年之后,各随六道,不相系属。你有何解?”
舜钰把册子接过,想想回话:“此话意为缘起依空,而缘散亦归空,即然都是空,不如坚守心念,各行彼路,互为陌人,倒少生贪嗔痴念。”
“你所说的多为自幼修行、或休身隐世的僧道,却又大多难尽然超脱。只有红尘亲蹈,历尽浮沉情关之人,才能真正去谈性念为空。”
沈二爷把酒慢慢吃尽,指着窗外小贩夫妇,提点她:“何谓因缘生,譬如他们,夫与妻为因,妻即是为缘,彼此相成相待互为因缘,但终将生老病逝而折散。虽不知缘聚时光有多久长,彼此总是相濡以沫,生死挈阔过,但得哪日白首分离,却不悔此生共度。”
舜钰暗忖沈二爷何时这般儿女情长了,倒有些不像他。
却瞧他似乎真饿了,挟起一筷子清炒芦蒿吃着。
看着他吃东西似乎很奇怪,有种错了光阴的感觉。
舜钰托着粉腮,垂眸去翻册子一页,又翻一页。
忽见得一行新鲜的字迹,是沈二爷的字体,才书的。
她凝神细瞧,在心底一字一字念:“日月长相望,宛转不离心,见钰行坐处,一似火烧身。”
……
舜钰有些不知所措,思绪乱如麻缠,这字里行间皆是浓情炙意,沈二爷可真敢写呢,她却不敢往深里想。
“……沈大人题此句何意?”她不愿妄加揣测了,索性指着那墨迹问。
沈泽棠抬眼扫过,依旧沉稳道:“《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若你不能坚守本念,满心被仇恨填满,便如众生坐火宅中而不知,终将自焚其身,而无善终。”
注:文中唱曲及别的词引用佛经,特此注明。
第贰肆陆章 情丝缠
沈二爷来言去语,总是内藏机锋,舜钰听得心思紊乱。
欲待鼓起勇气,小心试探一番,又见他唇边笑意微浮。他说:“若你觉得……它是首定情诗,那便就是了。”
定情诗……舜钰只觉得心突突的厉害,勉强道:“大人玩笑话,我生长于蒺藜从内,怕近不得苍柏树下。”
再加了句:“定情多为男女风流,你我皆是飞雄,又无龙阳癖好,何来定情之谈。”
沈二爷眸中光影闪烁,半晌才道:“你应知我的能耐,可让蒺藜里牡丹滴露,飞雄屈娇变伏雌……”
纤月恰端一小碗老鸡冬笋汤搁桌上,他便笑着不说了,只把冒着热气的汤往舜钰面前推。
舜钰端起汤,小嘴轻吹,脑里却乱糟糟的,沈二爷博学多儒雅,怎会说这样露骨的话,牡丹滴露……淫词艳藻到不行。
徐泾走过来,看一眼舜钰欲言又止,沈泽棠道无妨,他这才低声禀报:“有人从江西吉安传来奏本,与徐炳永所说无异,那里山林茂密,民风悍野,如今更是叛乱迭起,朝廷屡剿不能。”
沈泽棠沉问:“那江西总督高海呢,他行事如何?”未等徐泾开口,又阻道:“回去再说罢。”
舜钰竖耳听着,徐泾辄身去取鹤氅,但见沈二爷放下手中筷箸,似乎要走的样子,忙把手中汤递给他。
沈二爷微怔,看着那碗汤不接,再眼神濯濯移她的脸上,猜不透再想什么。
舜钰暗道怎和杨衍一个德性?索性把碗放嘴边抿了口,又递给他,语气带些嗔怪:“瞧,吹凉了!作何不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