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施药局则是由官府出资,城内部分大医馆轮流出人坐堂问诊,配药只收药材的成本价,还会每月三次,向贫民开放义诊,并免费提供药物。
这些都是朝中要求州府衙门必须做的事情,可因为其空耗钱财,对政绩又无太大添益,是以真正去落地的州衙并不是很多。
同样的银钱,用来做其余之事,也许在岁考时便能在自家履历上增添一笔,而用来照了规矩办事,不仅落不到好,说不定哪一处做得不到位了,还要被州中百姓数落——还不如干脆别去管了。
然而在顾延章不仅一一照办了,还办得十分到位。
季清菱从前便写过好几份关于州县治理之法的文章,其中观点清晰,同顾延章脑中所想不谋而合,两人这数年里头常常讨论,早已有了一个现成的框架可以套用,他也曾经去信询问过大柳先生的意见,到得赣州,先行试点之后,如今已是推行开来。
顾延章家中世代行商,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了解可谓极为透彻,他改了施药局的规矩,选定了部分常用药材,百姓来看病,一般的只用付近半的价钱,其余缺口由州中补上,并按坐馆大夫医治病人的数量,进行相关考核之后,由州中付给酬劳。
有利可图之后,州中的医馆对施药局立刻由不得不应付的态度,转变为了争着来参与。
除却施药局,其余许多事项,他也都有一套整顿改进的方法,这些方法也许刚开始是受了季清菱的启发,可后头完善,全是靠这些年里头自己慢慢补充,与上任之后结合实际,与官员、胥吏、百姓们一点点相处之后的认知。
众多事情管起来不容易,耗费的钱财并不少,不仅要财力,还要人力。
然而却是成效卓著。
去岁冬日赣州这般冷,可辖内并无一人受冻受饥?而亡,更多的穷苦人家,得了病之后,终于也看得起大夫了。
鳏、寡、孤、独有所依,有所靠并不只是一句话,除了完善的章法,还要人去卖力做事。
他日日在外头跑,并不是白费的,就任以来,大的方面如同增田亩、抚民生、添财计,小的方面便似修桥建路、慰问百姓,几乎处处都有成果,更别说还有最大的一项德政——福寿渠在这里摆着了。
都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知州、通判权力甚大,州官的能力好坏,与用心多寡,当真是影响甚著。
有了这一番对比,又怎么让赣州百姓不对这一位通判感恩戴德。
而站在张待面前这一个捂着右脸的老头,便是靠着施药局才捡回了一条命,他并无儿女,妻子也早没了,如今住在州中设立的安乐庐中,原本每日出去做点散工,如今领了差,帮着来福寿渠的工地上送饭。
与其余赣州百姓不同,别人也许只是感慨一下,好官总是留都留不住,那等恶官却是赶都赶不走。
可对于这老头而言,如果换了一个新通判,却是不晓得能不能继续有安乐庐住,得施药局用,本就惶惶不可终日了好一阵子,偏偏今日才到得壮丁们休息的营地旁,就听得里头极热烈地讨论。
先是有人起头道:“我已是打听清楚了,那顾通判过几日要去京城述职,听说他这一回见了天子,就不会再回赣州当官了,还不晓得回去哪里,不若咱们也学旁人写个什么万民书,请朝中给他去吉州罢?”
第355章 离任
立时就有人急急道:“你那法子中不中用的啊?朝廷能听咱们说话?若是写那个什么万民书有用,那岂不是人人都争着好官要?这赣州城里头难不成就不会写了?咱们又哪里争得过?”
里头便是一通七嘴八舌的议论。
一个说:“你管他中不中用,写了总好过不写!左右朝廷派他去哪里做官不都是派,怎么就不能去咱们吉州了?”
一个说:“咱们家里头才遭了灾,又荒又旱的,估计过两年又要有涝了,照他们读书人的说法,那叫‘什么废什么兴’,顾通判在赣州治了水,修了渠,正正有经验,怎么就不能去咱们吉州了?”
又有人道:“别说了,吃了满嘴亏,吉州这几年简直是造了孽,都说有补有损,损了这样多,总该给咱们补补了罢?叫我说,就该把顾通判给了去咱们州中,才算是今次老天爷也开一回眼。”
一个营地少说也有一二十号人在里头歇着,统共加起来,也不识得一箩筐大字,便群情激荡地谈起了要回去哪里寻识字的秀才公来写那一份万民请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