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婶子则笑着说道:“哎呦,我怎么就没有同学来找我呢?”
向辉灌下一口酒,闷闷地接茬:“老杨家的,你念几年书啊?谁是你同学你还记得不?”
杨婶子只念到小学二年级,那时候还都是小屁孩,谁还记得谁多少事呢?
向辉的话让吃饭的几个人都笑起来,杨婶子拿筷头敲了敲向辉脑袋:“没看出来你这闷葫芦心里道道还不少呢?”
“我心里有多少道道,你想来数数啊?”向辉的话引得杨婶子端起那盅酒,直往他嘴里灌。
这边闹着,他们却不知道落英镇的古城墙边又来了两个人。
李志羽此时正站在落英镇的古城墙旁边。他眺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感觉心潮澎湃。嘴里不住感叹着:“这地方,真是太好了,真是风水宝地呀!难怪那些沂商选择在这个地方定居。”
他是搞艺术的,跟他二哥不一样,感情比较丰富。不过他不会作诗,不然的话,他真的想说:此时此刻,我想赋诗一首……不然心里的感想抒发不出来,会觉得发堵。
诗是做不出来,可要是有一管小号在手,他说不定会倚着这见证了数百年岁月风霜的古城墙吹上一曲的。
李志宏习惯性的板着脸站在他弟弟身边,对于他弟弟的感受,他无法给予回应,从头到尾都是沉默。
李志羽说了好几句话,就只听他“嗯”了几下,表示听见了。
李志羽放弃了,他们俩有些事是说不到一起去的。他便不强求,跟他哥哥交待:“二哥,一会儿进村了,你别绷着脸,让人误会了不好。”
李志宏痛快答应,李志羽便让他笑一下给他看看,他二哥依照他弟弟所说的,咧开嘴试图微笑,李志羽一看,立刻表示放弃:“算了,哥,你就这样吧,不笑还好,一笑反而吓人了。”
这时,路上有一个老乡赶着马车路过,李志羽拦住他:“老乡,跟你打听点事儿啊。”
那老乡听到李志羽的话,拉住马缰绳,唤了一声“吁……”那马便停了下来。然后老乡摘下草帽抹了把汗,再拿草帽扇着风问道:“什么事?你问吧。”
“请问你知道于运来家在哪儿吗?”李志羽客气地问道。
“知道啊,就那边,西头,往前一直走,看到有一家正在盖房子的,就是他家。”
李志羽连忙客气地说:“谢谢你啊,老乡。”
那老乡刚想说:“客气啥?不就是说几句话的事吗?”话还没说出口呢,眼神随意往李志宏那边一瞟,脑子里轰地一声:那不是李志宏吗?他早年因为偷猪被抓进去过,判了几年出来后老实了,再不敢胡来,可是对李志宏他印象是很深的。
他连想都没想就急忙把草帽戴上,往马背上抽了一鞭子赶车走了。
留下李志羽兄弟俩在原地,李志羽有点不明白,他怎么突然走了?
第78章 一场虚惊
赶车的老乡连着抽打了几下马臀,十几分钟就到了村支书赵玉林家。车闸刚一拉好,他就跳下马车,然后把马拴在树干上。
赵玉林媳妇正在菜地里铲草,见到宋二根,跟他打招呼:“二根来啦?找老赵啊?”
“嗯,找我赵哥,他在不在?”
“在,跟人说事儿呢,一会儿还要出去。幸亏你来的早,不然他就走了。”
宋二根扯了草帽掀帘子就进去了。屋里的人抬头一看是他,都跟他打招呼,一个人还朝着他脑袋揉了揉。
“二根来啦?坐。”赵玉林将一个木凳推过来。
“不坐了,老赵,我跟你说点事。”宋二根又抹了把汗,说道。
赵玉林抬眼示意他说下去。
“我在路上碰到俩人,打听于运来家怎么走。”
打听就打听呗,这有什么稀奇的呢?宋二根看出来这些人的疑惑,继续说道:“这俩人有一个是李志宏,县分局的。”
宋二根这一说,众人听明白了,县分局的找于运来,他家是出事了咋的?还是他家人犯事了?
其实这次于运来家请客吃饭,除了帮忙的王有福,也请了赵玉林的,只是他临时跟人说事,要晚一点去。
现在听到这个情况,便嘱咐屋里这几个人:“现在还不知道是啥事,出去了别乱说啊。我先去看看,你们都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