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这会儿,十个男知青加起来也比上她的音量,宋清徽满耳朵里就听见李继红的声音了,听到一半脸色便沉了下来。
宋清徽下乡插队的这两年,从来没跟谁红过脸,好脾气是经过大众认证的。而他一副老好人的模样却从来没受过欺负,再“人傻钱多”,也只有叶舒华艺高人胆大,敢来骗他的吃喝——这其中的原因,可不是因为大家都怕了宋清徽家里的背景。
这个年代其实远没有叶舒华想象的那么淳朴,真正人傻钱多的,早被人啃得连骨头都不剩了。这些知青家里有人又怎样,还不是下乡插队了?天高皇帝远,有的是为了钱不要命的。
宋清徽没人惹,当然是因为有眼色的都看得出他不能惹,聪明、有本事也会来事,身上还带着让人不自觉想要仰望的气势,这样的青年再平易近人,也不会有人傻得相信没脾气是他的本性——对自己盲目信任的叶舒华除外。
但即便如此,宋清徽如沐春风般的笑容也成为了他的标致,冷不丁拉下脸来还真有几分怵人。男知青靠得近,看到他的表情都下意识收回了勾肩搭背的手,一个个像被教导主任抓包后的熊学生一样,莫名其妙就开始心虚气短。
吃瓜群众尚且如此,李继红受到的压迫感就更多了,她一直是正面刚、从不认怂的女汉子人设,这会儿看着宋清徽的脸色,她竟然说到一半不敢继续了。
随着李继红的消音,屋内一时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第16章
李继红惨遭翻车,只能怪她自己说话不看时机,因为平时宋清徽还能忍受她刻薄的言辞,而现在被灌到半醉的宋知青只能勉强维持人设,心里对她实在有些不耐烦,毕竟她说话太难听了。
在宋清徽看来,李继红嫌叶小妹为人粗鄙没文化,殊不知人家比她说话文雅多了,至少叶小妹可以骂人不带脏字,还堵得对手说不出话来,李继红就只会泼妇骂街了。
而且他晚上刚在叶队长家里看过叶小妹写的字,不得不承认,人家初中毕业的小姑娘字写得比有些高中生还好。
听叶队长说小妹念书的时候很不用功,所以她三哥考上了高中,她初中毕业就只能回家干活了。可能回家务农后,才知道读书有多难得,小姑娘反而勤奋刻苦起来了吧。
说实话,凭宋清徽对叶舒华的“了解”,他实在很难相信叶队长说的是同一个人。不过那页字确实是勤学苦练才能达到的水平,事实善于雄辩,宋清徽觉得叶小妹这点最难能可贵。
在这个年代,很多号称有文化有学识的知青,都早已抛弃了书本和知识,变成了彻彻底底的农民,而叶小妹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姑娘,竟然会下功夫去做“无用功”,还被李继红讽刺粗鄙没文化,宋清徽就觉得很讽刺。
不过以上两条,都不是他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毫无风度摆脸色给女同志的理由,最关键的还是李继红哪壶不开提哪壶,男知青都知道拐弯抹角的打听消息,李继红那番话倒像审判官似的,直接拍板定案认定了叶小妹对他“情有独钟”。
或许李继红认为她这样就能羞辱到叶小妹,但实际上叶小妹才不会为此伤神费心,任何跟吃有关的事情恐怕都不值得她关注,真正有点伤心的是宋清徽——他已经自作多情过一回,李继红又这么信誓旦旦,宋清徽就觉得脸很疼= =
宋清徽看着再成熟稳重,也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年轻人最在乎面子问题,他也不能免俗,不想日后沦为知青点茶余饭后的笑柄,宋清徽势必要把这个苗头压下去,这才板起了脸。
清醒时候的宋清徽在看到李继红主动认怂的时候,可能见好就收了,但现在半醉半醒的他尺度就有点把握不好,不但没把场子圆回来,反而义正言辞的教育起李继红,“都是知青,我也想提醒一句,广大知青下乡是为了支援国家建设,而不是换个地方谈情说爱。当然处不处对象是个人自由,只是李同志实在不应该处处以己度人,见谁都以为人家在处对象——年轻同志互相学习、互通有无,明明是好事,李同志如此草木皆兵,只怕会影响大家共同进步的进程。”
宋清徽斯斯文文,他的犀利却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一肃,早知道宋清徽不好惹,但是没想到他火力全开是这样的杀伤力,三言两语就要给李继红扣顶“妨碍进步”的帽子,而且还不耽误他把李继红在插队期间的所作所为批判个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