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来年秋天,袁二奶奶诞下一女。
那时,院里的几株梅花开得正盛,袁二爷对着花树,摇头晃脑地沉吟了片刻,给长女起了个名字叫袁秋梅。
说来也怪,闺女自打生下来起,就不哭不闹,很是安静。长到两岁还不会说话,到了三岁,家里人才发现不对。
这孩子像少了一缕魂魄?痴痴呆呆的,一个月也说不了几句话,每天醒了睡,睡了醒,除了发呆之外,就是傻笑。家人叫她吃饭,她就吃,不叫她,也不知道饿。平日里不大出来活动,偶尔在院子里走走,也是慢腾腾的,像蜗牛在爬。
袁二爷和袁二奶奶备受打击。
好在二小姐降生了。这是个健健康康的小闺女,一岁多点就会“咿咿呀呀”地说话了,刚满两岁就满院子乱跑了,笑起来咯咯的,格外灵气。袁二爷心中一喜,给二妞儿起了名字叫袁秋灵。
接着,袁二奶奶又生下了一位小少爷。这个娃娃哭声嘹亮,中气十足,让家人悬着的心放进了肚子里。临到起名时,袁二爷就按照族谱排序,给儿子起了个名字叫袁鸿君。
有儿有女,袁二爷挺起了腰板,袁二奶奶也露出了笑容。
家里有吃有穿,日过得好好的,该称心如意了吧?
袁二爷收起了书本,打算出去寻个事做。
他是堂堂正正的高中生,放在以前算是个秀才吧?去学校里当个教员,还是绰绰有余的,况且,他最喜欢读书了。
说起读书,还有段故事。
袁二爷高中毕业后,本想去省城念大学,四太太却当着老爷的面,变了脸子。
“哼,一个庶子,能进洋学堂就不错了,哪有那个闲钱去念大学啊?真是啥都想跟他大哥比,也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配不配?”
听了这话,袁二爷缩了缩脖子,赶紧退下了。四老爷在一旁坐着,呲了呲牙,没敢言语。
在太太面前,四老爷自觉理亏。
当年,袁二爷是从外面领回来的,算是外室所生。那时已经七岁了,四老爷拉着他跪在堂前,向老太爷禀报之后,又跟太太赔了不是,才把人留下来。一恍,袁二爷长大了,书读得好,人也长得排场,四老爷暗自得意,却不敢表现出来。
太太不准孩子去省城念书,四老爷也不敢打憋,就随太太的意了。
过了一阵,四老爷见二爷闲着没事,想在铺子上给他安排个事做。
四太太却说:“老爷,既然文才喜欢读书,就在家里读好了,干嘛还要出去做事?咱家还养不起他?”
四太太一发话,四老爷就把心思收了起来。
这事就这么搁下了。好好的一块材料,不知柴米油盐贵贱,变得迂腐起来,四老爷觉得惋惜,却不敢开口。
袁二爷能不明白?四房的家事,由太太一手把持着的,轮不到他开口说话。他想,反正一大家子在一块儿住着,每月从公中领取家用就成。
现在不同了,他有儿子了,得攒下一笔家业才行啊。袁二爷打算出去寻个事做,他想,只要不掺和铺子里的事儿,太太该不会反对吧?
可事情往往出乎意料。
袁二爷在镇上中学寻了个教书的差事,都跟人家说好了,准备寒假过后就入职。可就在这时,老太爷生病了,四太太令他去床前尽孝,说老爷身体不好,就由他这个孙子代劳了。这么一来,前前后后忙乎了三个多月,把入职的事情给耽误了,差事也就黄了。
袁二爷不肯死心,等老太爷痊愈后,又想出去找事做。
这一回,又联系了一家小学校,除了二奶奶,谁都没说。可不知怎的,风声还是透了出去。四太太听说后,把人喊了过去,劈头盖脸地一顿臭骂。
说他丢家里的脸,好端端的是缺他吃,还是缺他穿了?想教书?也得找个像样的学校才成啊?他一个高中生,竟然去做小学教员?袁家的脸往哪儿搁啊?
因为四太太的阻挠,这事又没成。四老爷气得浑身发抖,可一见到太太,气焰就没了。
自那以后,袁二爷再也不敢张罗着找事做了。
他算是明白了,只要四太太掌家,他就难以翻身。四太太恨他,这种恨来得莫名其妙。小时候,四太太想尽了一切办法,想把他养废了,可他偏偏没废,还越长越出息。见他这样,四太太还不憋屈死了?
四太太的做法,明眼人都看在眼里,却没人敢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