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女仵作_作者:锦若(847)

2019-06-08 锦若

  萧清朗面色微微一沉,凝重道:“这件事情,内廷倒是有记载。内廷卷宗之上所写,承宗皇帝在身为太子之时,宫里除了太子妃也就是恭顺皇后之外,还有太子舍人淑人二十几人。可太子一心忙于公务,对女色并不上心,所以懂人事之后多年都无所出。甚至于连太子妃,都不曾有喜讯传出,相反比他年幼十几岁的肃王却先传出喜讯。”

  “年过三十的承宗皇帝,身为太子,完婚多年无所出。甚至圣祖爷接连赐给他官女子,都不曾有任何动静。”

  “这般时间久了,知情的人可不就议论纷纷。当时各种流言蜚语四起,有人言说太子是做了阴私损德之事,不配为储君,所以上天才不赐他子嗣。也有人说,大抵是太子有暗疾,无法生育。而忠于帝王忠于太子的官员,还有一些推崇嫡长制的大儒则说,是太子忧国忧民太过看重国事而误了子嗣之事。”

  “可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对太子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况且,随着时间推移,前两种流言被传的越来越广,最后甚至成了百姓之间茶余饭后的谈资。”

  “有了这些事端,一些被太子一脉打压的官员,还有与肃王母家有关系的人,都开始生二心,暗中琢磨起联名上书求皇上派太医院圣手查看太子无后是否有暗疾之事。更有激进之人,多次提及要圣祖爷另立储君,一保大周代代相传。”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肃王因王妃接连生下子嗣之事,有了与承宗皇帝也就是当时的太子叫板的底气。”

  说到这里的时候,萧清朗揉了揉额头,接着说道:“就在二人争斗白热化的时候,东宫突然传出太子妃有孕的消息。这倒是暂时稳住了太子的位置,奈何当时肃王已经有了自己的势力,足以与太子分庭抗礼。”

  “好消息未过两个月,太子妃就着了一名官女子的道落胎了。已经年迈的圣祖爷大怒,亲自到内廷审问那名官女子,最后竟然追查到了肃王头上。原来那官女子,是肃王早年培养的细作,本来是派她入宫探听圣祖爷的消息,没想到却被圣祖爷赐给了太子为舍人。而她之所以暗害太子妃,只是因为肃王担心太子妃生下皇孙,再稳固了太子的位置。”

  “得知内情后,圣祖爷何止是雷霆震怒,更是生出被挑衅的危机来。加上当时襄阳侯还大权在握,且他不仅是圣祖爷一朝的股肱之臣,还是曾在战场上与圣祖爷一道出生入死的兄弟,他身为太子妃的嫡长女受如此搓磨,圣祖爷自然要给他个交代的。这两样加起来,圣祖爷自然轻饶不了肃王。”

  “只是肃王与太子都是圣祖爷唯二成人的孩子,所以他纵然恼恨,却也不至于赶尽杀绝。当时,圣祖爷只是撸去了肃王在京的职务,让其闭门思过。却没想到,圣祖爷稍有的一次留情,却险些酿成大祸。”

  “再后来,在圣祖爷病重之际,太子监国,同时太子妃与老英国公夫人同时有孕,姐妹二人双喜临门被传作一段佳话......当时圣祖爷听闻喜讯,高兴不已,身体又轻便了许多。只是就这一次的喜讯,却让肃王做了困兽之斗。”

  “史书之上并未有记载,可是内廷关于襄阳侯的卷宗之上,却有寥寥数语的简短记录。其上记载,襄阳侯虽然被北疆记恨,可是大周治下一个北疆皇子又如何带人潜入?所以最可能的推测,便是肃王欲要逼宫,可又惧怕襄阳侯在军中的势力,继而与北疆之人勾结将其暗杀。”

  第四百二十一章 阴谋之下

  “具体内情的追查,因圣祖爷对肃王的骤然发难,以及圣祖爷的突然驾崩而被搁浅。”

  “因为襄阳侯全府上下都无活口,且有了身孕的太子妃又因伤心过度而动了胎气一度有胎相不稳的症状。另一边,素来恭顺的太子与朝中的大臣,也为此长跪圣祖爷跟前求他严惩幕后黑手。”

  “如此下来在弥留之际的圣祖爷,根本没可能让肃王守在榻前为他送终了。”

  “我暗下推测,大概是圣祖爷不忍看到肃王身首异处,又清楚不能再将其留在京城,更不愿太子与肃王手足相残,留下个必死兄弟的名声,所以便先发制人,责难肃王之后直接将人贬去了应天。当时,肃王全府上下,是以罪人的身份去的应天,虽说还有皇子的身份,却并不受看重。”

  “世人常会捧红踩白,而肃王一府恰就尝尽了刁难。一则是圣祖爷大怒之时,未给肃王任何面见陈情的机会,就将人贬去应天,那态度十足十的是弃了这个儿子。二则,应天等地的官员都知道,肃王府曾谋害太子府上未出生的皇孙,更是为了皇位与北疆勾结,残害太子妃母家襄阳侯全家,所以官员们都断定肃王一脉再无力复起。恐怕不仅不会复起,若能保下性命,也算是太子仁厚了。三则当时大周与北疆常年对战,所以自西北而来的人,都十分厌恨与北疆勾结的人。自然地,应天百姓也不会喜欢卖国背弃祖宗的人,所以他们在应天的生活,不可谓不是受到万人指摘厌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