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道士抬手狠狠抹了把脸,“不知道啊!听说,听说汉王殿下染上瘟疫,师祖让官府捎来个方子,说那边药材缺得厉害,让咱们多送些过去。我师父打发我来说一声,他已经跟几个师叔伯出去买药了。师父还说,姑娘这里的霜啊那些,他有交待师兄们盯着,只怕要慢些出货了。”
美娘道,“这时候当然是大事要紧!只有小殿下染上瘟疫?先生和道长这么大年纪有没有怎样?其他人呢,又有没有出事?”
这些小道士就统统不知道了。
具体情况应该是报到京城的,能来芜城报个信,已是很给面子了。
否则这种事都应该算军国大事,轻易不会叫老百姓知道。
还是秋大姑最稳当,“这消息一送到京城,宫里肯定已经派了太医,带了最好的药材过去。长春道长想要救治的,怕是普通百姓。药材那些咱们又不懂,倒不如买些粮食送去。他们在边关,怕是一时半回回不来了。”
小道士忙道,“方才师伯也是这么说。师祖开来的方子,也是以便宜药材居多。”
让小道士先回去,这边美娘就开始算银子了。
留下必备的银子,余下的,她打算全拿去买粮食!
这事大家都没意见。
就算帮不到小殿下,但多救助些人,替他多积些福祉,是不是他的病就能早些好了?
那么好看又懂事的小殿下,谁舍得他去死?
郑飞扬迟疑着,却有不同意见。
“美娘妹妹,我知道你是好心。但我之前看兵书,也请教过上官先生,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但芜城过去,千里迢迢的,十袋粮食能剩下一两袋就不错了,还得管着人回来的花用。所以就算行军打仗,除了出发时备些随身粮草,都是就近征粮的。”
美娘一拍脑门,自己可不是急糊涂了么?
就算她买了粮食,找谁送?
哪有人手啊!
如今最便利的,倒不如寻个人揣着银票出门,路上就近找些粮商,买了粮食过去结算,反而是最稳妥的。
美娘定了定神,“如今原林的事情已经上了轨道,可以托给谭姐姐照管,不如我去边关走一趟吧。”
要说伶俐她是足够伶俐了,但她不会骑马啊,且小姑娘身子弱,万一路上出事怎么办?
就算小殿下走了,依旧留下保护的焦侍卫道,“王府一定会派人过去,若要办什么事,托他们就好。”
杨公公也道,“那塞外饮食与咱们不同,吃不惯也是有的,最好让再派几个年轻厨子去。咱们制些好拿的吃食,给他们带去。只怕小殿下,也能好得快些。”
美娘这儿的规矩,不仅是护短,大事面前,也允许大家畅所欲言。
连江婉婉榛儿都提了个建议,“再好的补药,也不如五谷杂粮,咱们挑些熬粥的好米,只怕用得着。”
于是大家这么一条条商议着,该怎么做,便渐渐有数了。
第196章 棺材
一直商量到深夜睡去,又早早起来的美娘,心里反而安稳下来。
一口气吃了两张热乎乎,香喷喷的鸡蛋卷饼,喝了碗稠稠的小米粥,她便出去忙活开来了。
不上三日,东西就准备齐全。
不多,一匹马就能全部驮下。
各色米面皆是乡下收上来的精细尖儿,还有腊月里腌的菜干肉干,皆拿油布口袋一个个细细裹了,防雨防潮。
药材有道士们带,美娘这里只去药铺买了些保命丹等成药丸,方便路上应急。
至于贴身的软细布衣裳,想着病中难受,只给小殿下做了两身。然后上官令和长春真人,一人一身罢了。
不过最后美娘灵机一动,把原林的润肤几件套,也不拿瓷瓶了,找了轻便的漆盒,份量十足的装了好几大罐子。
外头再套上一层漆盒,打上火漆,就能“密封”了。
嗯,这个词儿是从谭迎春那儿学来的。
她还教了郑飞扬一个法子,说到了边关,万一遇上外伤或有人发烧,可以买最浓烈的烧刀子,看能不能蒸出最烈的酒来,给人涂了降温,或是“消毒”,都是极好的。
关于其余的卫生防疫,谭迎春还写了本小册子,偷偷摸摸给美娘看过,一并塞给郑飞扬了。
“到时别说是我写的,就说是长春道长琢磨的吧。”
她就是大燕朝的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