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着廖文忠,还有部分人匆匆走了。
倒是纪筠很自觉,主动留了一步,拉着鼻青脸肿的于树魁,多问了几句本地情况。
得知他有带着村民补种高粱,纪筠顿时夸奖一番,表示他思路很正确。
既然打算喂牲口,不如回头就多喂些鸡羊什么的,吃水不多,回头养大了也是一口肉。
至于羊羔鸡仔不必担心,殿下的少夫人刚采购了一大批,正往青州定州送过来呢。
至于分配,不必担心。可以由每村村长做担保,先打借条给他们。等到鸡羊养大换了钱,或是渡过这三年天灾,再加少许利息,还给官府就是。
若怕没钱还,村里有啥好出产,到时拿货物还债,也是可以的。
要是他们村有些特别想养的,也可以先登记,采购了种子牲口,给他们送来就是。
殿下一路巡查的好多村庄,都是这么办的。
有些离得近的村庄,都已经收到货了。
如此一来,于树魁可是狠狠松了一口气,且想起一事。
他们村子地势高,比较干燥,不出别的,倒是出的好山杏。
只可惜交通不便,运不出去,所以大半都是村里孩子打着吃了,顶多攒些送亲戚。
若是价钱合适,他们倒宁肯不种高粱养山杏,是不是就能多卖几个钱?
这个想法很好啊。
纪筠再次狠狠夸奖了他,却道,“那杏子不熟不会甜,甜的一摘下来,还不等运出去就烂了。倒不如晒成杏干,岂不好卖?弄得干净些,把杏仁和杏脯分开,又能多卖一回了。”
于树魁一想对呀!
看纪筠年纪虽轻,但说话行事很是机灵,也顾不得自己年纪大,人家年纪小,忙忙又向他请教如何分配粮食保庄稼的事情。
纪筠就笑了,“于村长啊,你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你都敢为全村老小担保,借贷那些种子牲口了,怎么就不知如何分配粮食了?桐花村的情况你肯定比我熟,该怎么办,你自己拿主意吧。总之这三年,只要不饿死人,怎么管这个村子,统统你说了算。想想从前,你们村有什么大事,难道你们老村长,还叫你们来拿主意?”
于树魁给他这半激半捧的,顿时把好胜心和上进心都挑起来了。
等纪筠一走,他想了想,便找了村中几个交好,又得力的青壮,聚在一起开了个小会。
先得到大家的支持,然后也不问所有村民意见了,直接定出章程来。
想要找他帮忙担保借贷,就必须摁手印,统一接受村里的粮食调配。
当有水时,自然各家顾各家。等到没水的时节,就必须听他的,放弃家中田地,保存最有希望长好的那些田地。
当然后面的粮食分配,也会人人有份。
但要是不肯参加,那对不起,不管是怎样辈分的长辈,或是亲戚交情,一律吃自己的去,他是再不管的。
他态度这样强硬,自然骂的不少。
但到了最后,于树魁惊奇的发现,居然所有村民都参加了。
因为大家都害怕万一天灾来了,那不是一家一户能扛得住的。好歹加入村里,不也能求个保底?
再说汉王殿下那是什么人?是活神仙啊。
神仙给指的路,敢不走的?
这是个什么道理,于树魁咂摸不出来。
但读过书的纪筠,就很明白的啦!
这就是羊群效应啦。
当头羊决定往哪儿走,剩下的羊都会跟着走。
去哪儿?
不知道。
反正别的羊走了,就跟着走呗。
比起走错路,更糟糕的是被剩下。这才是最没有安全感的,尤其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也是最可怕的。
其实于树魁做的,也不是首创。
在汉王殿下走的许多村庄,其实都在采用类似的法子,聚拢村民,集合力量,共抗天灾。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一村人集合起来,总会做成不一样的事情。
至于为什么不直说,而要于树魁自己拿主意。
看他如今在村里越发有威信,也更得人信服,就知道了。
这里纪筠快快把正事解决,去追赶殿下一行了。
而廖文忠已经领着人,到了赵家沟。
这地方在所处的位置,正好是一处狭长的山沟地带,而村里人多姓赵而得名。
村长赵秀才,却并非真的秀才,而是读过两年书,能识百来个字,因能写会算,村里人叫的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