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二美_作者:桂仁(929)

2019-06-07 桂仁 种田文

  就林俊仁那德性,不可能给太高的爵位。不如恩荫林家,多扶植些族中子侄。也不指望他们一步登天,能有个读书的机会,蕴养个四五十年,将来能考出几个秀才,做一个门风清正的农家大户,就很好了。

  至于林俊仁,他不是一直羡慕美娘的大房子么?

  如今她们阖家入了京城,干脆就让他住进来养老,顺便打理房子了。

  皇上皇后的故居,林俊仁敢怠慢吗?

  住进来他才发现,美娘家里,亭台楼阁不多,菜地不少。

  虽有些下仆,但也不算多,是以如今的林伯爷,可是比住在双河镇桂花巷子时还要辛苦。

  成天收拾菜地,打理花卉,竟是干不完的活。

  朝廷给的俸禄,大半都得拿来养宅子,给下人发工钱不说。便落下几两银子,还被林方氏管着死紧,要留给孙儿孙女将来读书嫁娶。

  弄得林俊仁又开始嘟哝,想搬回家去。

  但那已经是不可能的。

  林宅再如何,条件还是比家里强。

  且桂花巷子里,林家的房子虽然还在,但已被霍红儿“霸占”,去做顺心小站了。

  连一双儿女都送到芜城,跟公婆同住,入了白龙学宫。

  如今的白龙学宫已经开了女学堂,收了一个班的女学生。

  这可不是美娘的意思,而是芜城本地闺秀们,自己争取来的。

  当白龙学宫开始着手,画当年林皇后关于刑律的那壁画了,就有城中小姐提出。

  既然说是林皇后开了白龙学宫律法研究的先河,那为何不能再开一个先河,教授一些女学生?

  皇后娘娘能为国计民生,辅助帝王,出谋划策,殚精竭虑。就算她们没这么大的本事,但能多学些东西,日后治家教子,又有什么不好?

  风气的改变,总是这么慢慢来的。

  从前皆以从商为耻,觉得那是下九流。

  可自从皇后娘娘开了一个好头,大家的想法,也有所改变。

  种田读书,固然都是好的。

  但商人能通天下之利,只要赚的是正经钱,不黑心不蒙人,又何错之有?

  尤其妇人,若有余力,适当从商,贴补家用,又有什么低人一等的?

  所以如今梅姨走出去,能得到的眼光和评价,都比从前高了许多。

  她也才动了跟儿孙团聚的心思,只是还有些胆怯,想得人鼓励而已。

  章希听出她的心事,忍不住又拿项大羽举例。

  在美娘入京为后那场盛事里,项大羽意外被家人认出,得知他如今富贵,特特找上门来。

  痛哭流涕,演得跟真的似的,要他认祖归宗,还要给他娶妻生子。

  啊,

  生不出来也不要紧,反正兄弟家里,有不少侄子,尽管过继。

  呵呵。

  项大羽操起一根大棒,统统打了出去。

  当年家里并不是没有别的出路,只为了贪钱,就把他卖去了南风馆。

  真若还念半分亲情,为何这么多年都不来寻他?

  只听说他现在手上有了几个钱,就跑来找,当他冤大头么?

  有些骨肉亲情,尚可挽救。但有些骨肉亲情,真是天生带着毒的。

  所以项大羽当着家人的面,就明明白白的说了。

  他当年被卖,已经跟家里一刀两断。以后自己是死是活,都跟家里没有半文钱的关系。

  为防他们啰嗦,他还特意请了中人,立下文契。

  凡他身上的钱,将来全是义妹章希光的。

  若有不测,将来一应后事,也是章希光的孩子们,替他披麻戴孝,与家人无关。

  他家人见实在捞不到油水,这才灰溜溜的走了。

  章希光就说了,“……如今听孩子们念书,有个词儿叫因地制宜,因时而变。若上官家跟我义兄家那般糟心,我们定是宁肯你留在芜城,必也不会劝你了。可上官家分明是懂礼数的好人家,为何不去?”

  玉兰甚是赞同,“咱们不说别的,就说你那儿媳。相公成亲便离了家,一走都快七八年了,可她每年三节四礼,几时把你拉下?还嘘寒问暖,亲手给你做针线。要是假的,也装不了这么多年。再说你自己身上又不是没钱,到了谁家屋檐底下过不得?”

  梅姨给她们劝得终于下了决心,“那我这就去回信。嗳,你们不知道,我那儿媳妇上回写信,说我再不去,她就要亲自带着孩子来接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