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九四好种田_作者:卫乔(505)

  服装业属于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行业,只要有合格的服装设计师,懂缝纫技术的师傅,其它工厂安排什么的,没一点难度。

  “对了,服装设计师有没有招到?”方明湘想到郑建树曾经提过自创品牌的问题,好奇地问。

  其实就算不创品牌,一家正常的制衣厂,也需要设计师撑场面。

  总不能以后全靠自己这个老板,亲自动手画画吧!

  何况自己会的也不多,总有一天,会把印象中的款式全部掏空,那时候怎么办?

  “我托沪市的朋友,从当地某家服装厂里,挖了两个设计师过来。”郑建树得意地笑道。“一个是四十多岁的资深设计师,另一个是二十多岁,专修时装设计的年轻设计师,能力不错,不过给的待遇也不会低啊!”

  虞城是个小地方,工资肯定比大城市低,他给的待遇,都超过沪市当地的水平了,他其实担心方明湘会犹豫。

  “这个没问题,只要是真正的人才,值得花大价钱。”方明湘无所谓地回答。

  她一直坚信,企业要发展,人才最重要,一定要舍得这方面的投资。

  所谓利用企业文化吸引人才之类的,都是骗人的,你给的工资如果比别人低,企业名声再好,也留不住人。

  这是现实的生存问题,没有人可以清高,何况那些已经有了一定眼界的人才。

  人家会那么说,一般是钱给够了,才给公司面子,这样捧一下老板。

  “你没意见就好。”对于方明湘的信任,郑建树非常舒服。“那两个人进公司后,我说的创品牌问题,应该能解决了。”

  他现在都记得朋友说的话,因为那两人离职,原先那家服装厂老板,像死了父母一样,偷偷哭了一次。

  人都是这样,对于拥有的人才不珍惜,等他人家彻底离开了,才后悔莫及。

  一家服装企业,服装设计师是灵魂,没有了他们,想做好优秀的产品,那不是痴人说梦吗?

  那两人会答应过来,一方面他们是虞城人,愿意回家乡工作。

  最重要的原因,自然是那个老板太抠了,给的工资无法满足两人的期望,自己这边加了两成工资,他们就马上来了。

  “那就创个品牌吧!”方明湘想了想,干脆地回答。“至于品牌的名字和定位,你先写了计划书,我看了再决定。”

  想到谢国兴的家事,她觉得有必要加快发展速度了。

  如果有个自己的服装品牌,再加上前世的营销手法,她相信一定能脱颖而出,以最快的速度,打开国内市场。

  九十年代中期,进入国内的外企越来越多,先进的公司制度和营销手法,开始传入国内,让越来越多企业获益。

  但是很多方法,其实并不适合国内的习惯,所以等新鲜劲一过,马上就销声匿迹了。

  不像重生前,国内企业已经把国外的先进经验,完全本地化。

  这样一来,国内的产品就成了市场的主流。

  并不是因为产品技术,远远超过了国外的发达国家,而是营销手法越来越出色的,更容易被国人接受。

  记得重生前夕,央视搞了个大国品牌计划,那些品牌到底好不好,方明湘不敢说。

  但是广告拍得绝对精彩,这一点是毫无疑问。

  所以产品好是一方面,但是好的营销手法,绝对是点晴之笔。

  产品一般,但是定位好了,给顾客良好的体验,对于现在的消费者而言,也是个全新的体验。

  郑建树说起品牌的时候,她已经在考虑,借鉴什么牌子的营销方式,找开自家服装品牌了。

  两人聊了一会,于是来到旁边的制衣厂。

  此时车间已布置得差不多了,打开灯后,一排排日光灯,把车间照得亮如白昼。

  看了里面的布置,再想想电子厂开工时的情形,方明湘感受到了差距。

  尽管郑建树说先招一半人,小规模加工一段时间,再根据情况扩大生产。

  但是车间整体布置,真的尽善尽美,估计国外的同行,也不过如此了。

  “不管做什么行业,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所以我照搬国外的制衣企业格局设计,有震撼到你吗?”郑建树得意地笑道。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他希望不管是客户,还是合作对象,参观过他们的工厂后,都有足够的信心,跟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

  这一点,东边的岛国做得最成功,所以经济水平,才能跟欧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