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杭新开的货运公司就不同了,他是以海运起家的,肯定会把重心放在国际远洋运输上,不管是从沪市从出货,还是从甬城出货,都需要有人帮他连接工厂到港口这段路程,如果他们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不错,这是其中一个需求。”方明湘想了想,认可了郑叔的答案。
“第二个,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运输问题。”郑建树继续往下说。“如果工厂的产品比较小,或者销售距离比较近,工厂自己能解决。但是大件产品,或者路途又远的企业来说,请专业的运输公司,反而能降低成本。”
这个很容易理解,比如他们自己生产的农家山泉,如果全部靠自己运输出去,公司必须有几十辆大吨位的货车,一天到晚送货。
单是汽车的投资和修理问题,就会非常麻烦,如果有专业的公司帮忙运输,那只须把费用平摊进每瓶水上就行,相对轻松得多。
第八十五章 企业调整
“还有就是产地与市场之间,也需要运输公司。”郑建树停了停,接着往下说。“不管是水果蔬菜还是其它农产品,都需要有运输公司帮忙送到批发市场,然后再到零售商手里。”
类似的还有很多,他都一一举了例子。
方明湘和谢国兴频频点头,很明显,昨天通知郑叔之后,他就做了很多功课,所以总结得很到位。
受他启发,其实运输搞头真的很大,现在国内经济发展这么快,需要大量的运输公司,及时把产品运往全国各地。
单是在华东地区,建立一张运输网,市场就非常大了。
余杭有四季青服装市场,每天不知道要进出多少车成品服装。
越州有轻纺城,同样有数以千计的面料,每天需要运往全国各地。
更不用说义坞的小商品市场,现在虽然没到前世的标模,如果在那边搞一个货运点,每天的生意都是天文数字了。
随着经济发展,这一行的蛋糕天天在变大,根本不怕吃不饱。
“那郑叔就做一份详细的计划书出来。”方明湘想了想,做了决定。“包括首期在哪些城市设点,车队规模,运输路线等等大的框架,等爷爷回来,我们用这个跟他谈合作。”
城市的点建好之后,既可以单独接货运,也可以帮他接送集装箱,互不干涉。
“没问题。”郑建树轻松地回答。
对他来说,这些事熟门熟路,非常轻松。
只是需要一时间来整理罢了。
“那千岛湖的水项目,要多麻烦赵叔了。”谢国兴见方明湘这样安排,对赵思慎说道。
郑叔在公司大局方面,特别统筹全局的能力,确实比赵叔强,所以两人这样安排,也算是各展所长。
“好。”赵思慎点点头,并没有任何不满。
大家一起久了,都能给自己定好位置。
他以前就是谢国兴的助理,长于执行,每当老板有什么想法,都是他出面,办得妥妥当当。
现在农家山泉项目,投资了上千万,需要他掌舵。
如果一切顺利,他的功劳不会比郑建树小。
商讨好这些,大家一起出门,去家和酒楼吃饭。
郑叔和赵叔就像是家人一样,非常亲近,谁也不会拘谨。
“郑叔,公司规模越来越大,靠你们两个,压力太大了。”吃饭的时候,方明湘敬了郑建树一杯,同时提议。“我们得搞一个专场招聘会了,招一些能力出色的中层回来,充实公司的管理。”
企业规模小的时候,有一个统领全局的高管,就能把一个公司打理好。
但是达到一定规模,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中层管理人员,这些人是企业的基石,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那我们抽个时间,在电视台做个广告,然后面试一下。”郑建树也觉得企业规模大了,提前做好人才储备,是个不错的主意。
谢国兴和赵叔也点头表示认可。
这件事就定了下来。
酒足饭饱后,大家离开餐桌,到沙发上喝茶醒酒。
“现在有了农家山泉和运输公司,制衣厂还好些,只要好好做,也能把它做大,倒是电子厂、健身会所和喜铺,有些小打小闹了。”郑建树感慨地说了一句。
倒不是建议放弃那几个项目,主要是企业想做大,必须主打某一两个产业,做大做精,精力不能太分散。
除非每个项目,有人能独挡一面,替公司赢利,那也值得加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