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农田怎么办?房子怎么办?牲口怎么办?粮食怎么办?毕竟不是每家都能像宋家这样,房子盖在高处。站在宋家的高坡上往下看,格外让人有一种居高临下的置身事外感,却也让人感觉到绝望。
范晋川狠狠地瞪了宋老爷一眼,拂袖而去。
“我这是说了什么话触怒了大人?这也是实话,实话啊!”宋老爷似乎很冤屈。
凤笙抿着嘴,道:“大人是心中焦虑,你不要放在心上。”
丢下这话,她便匆匆跟了出去。
等县衙一行人走后,宋老爷才狠狠地往地上呸了一口,露出一个讥讽的笑。
……
范晋川站在宋家门前的屋檐下,看着外面的水。
突然有人靠近,他只是转头看了对方一眼,没有说话。
“大人不是奇怪为何此地水路稠密,却年年都要闹上一次水灾吗?走吧,我带你去看看为什么。”
是个老农,姓名不可知,从开始下雨就留在宋家,其他农人都赶回去了,他却没有离开。
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脸上沟壑纵横,皮肤是红铜色,脊背弯曲,这是劳作了一辈子的痕迹。
“你知?”
“我知!”
顿了下,老农苍凉一笑:“其实这里的人都知,却没人敢说,没人敢跟您说!我老了,一家子都死绝了,都死在水灾之中,就剩我一把老骨头浑浑度日,我不怕死,我告诉你!”
说完,他就没入大雨之中,范晋川叫都没叫住。
这时凤笙和禹叔等人追了出来,范晋川从他们手中拿过斗笠,便匆匆追了过去。
“禹叔,你也跟上!”
方凤笙拿过一个斗笠,也追了过去。
……
入目之间到处都是雨水,东南西北都分不清。
脚都走麻了,却还是在走,没有一个人发出声。
一直走在前面的老农突然停下脚步,指着不远处的一个疑似废弃了的闸口。
“看到了吗?这就是原因。黄河南迁,夺淮入海,运河河床不断抬高,为防止河水下泄,只有高筑堤坝,可上游一旦决堤,淹的就是下游的百姓。泰州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这里就是西北方,这里的水路连通着串场河和运盐河,疏浚海口容易,可泄闸放水,水位不够,盐船如何从这里运到被抬高河床的运河?泰州私盐泛滥,朝廷为了防止私盐贩子利用水道通行,在各处建闸堵塞,建不了坝的,就把水道堵住。
“都在堵,怎么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以这是老天要绝了这里百姓!”
本是慷慨激昂,可话说到末处,竟回归平静。
可恰恰是这种平静,让人不寒而栗。
第31章
范晋川心里很堵, 闷着头往回走。
雨, 哗啦哗啦的下着。
凤笙叹了口气,耳边还回旋着那老农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禹叔, 把他带回去。”说完, 便追了上去。
她的脚程比范晋川慢, 等到宋家,就见门外靠墙的位置,立着范晋川所穿的斗笠和蓑衣,她松了口气, 脱下斗笠, 走进屋子。
回到这里,就像回到另一个世界, 为了驱寒, 也是避免潮湿, 屋子里燃着一个炭盆, 在这暴雨如注的天气里, 格外能添上几分暖意。
范晋川就坐在火盆前, 橘黄色的火光照亮了他的面孔, 有水珠凝结在他的眉头, 晶莹剔透。
凤笙来到火盆前坐下,她的袍子下半截都湿透了, 靠近炭盆, 一阵暖意让她浑身冰寒退了些许。
“你似乎并不吃惊。”
她无声地叹了口气:“大人所问何事?”
“那位老农说的话。”
凤笙伸出手掌, 放在炭盆上空取暖。
暗红色的佛珠从她袖中滑落而出, 在火光的照耀下,添了几分魅惑的流彩。
“为何要惊讶?”
范晋川默了默,声音有一股苍凉:“有时候我总会想,为何你明明小我数岁,却似乎看破世事,波澜不惊,透露着一种冷眼旁观的漠然。”
“那是因为大人不知我经历过什么。”
顿了下,她又道:“这世上有太多太多的不平事,我的心太小,没办法也没能力去关注别的其他事物。既然明知道无能无力,那就索性忽视它。”
“可我做不到。”
凤笙的声音还在持续响着:“就像之前我与你所说,此地频繁受灾,朝廷屡屡派人赈济,怎可能置之不顾。既然一直没能解决,肯定是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