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文豪_作者:三春景(159)

  “实在是高妙,别的且不说,哪怕只是罗萍萍这一个角色就足够让人看了又看。想来过一段时日就能看出效果,要有不少的作者笔下冒出差不多的人物了。”年轻人也算是看的很透彻的一个。

  女子这时候插嘴:“应该说可惜《宦海》终究是嘉定地方的小说本子,传的不够远,不然肯定能引起更大的反响。要是真这样,似罗萍萍一般的女角色恐怕真会成为潮流,而不是一时一地这样。”

  钱宝儿倒是很乐观:“也不用着急,乔琏先生其实已经红了。若是再更上一层楼,或者日后他也去苏州城、京城这样的地方发展,红透大江南北之后,他之前的作品肯定会被仔细品评。该流行的,一个都跑不掉。”

  年轻人笑了起来:“看的出来,钱姑娘真是极爱乔琏先生的,不过这种事情可不是那么好说的。”

  作者红不红这件事固然看他们的实力,小说写的不好的根本没有红的基础。可是也要看运气,这就是玄学的领域了。有的人只不过是一般般好,但遇上了好时候,天时地利人和一催发,于是大红大紫。

  也有的人其实写的很好,但始终维持在一个大家观感一般的程度,这根本没有道理可讲啊。

  乔琏接连出了两部好作品,然而先天不好,竟是在嘉定这么个县城发表,以至于影响并没有扩大。这一波趁热打铁没有赶上,就算今后去了苏州去了京城,谁能保证到时候还能有《海上归来记》和《宦海》这个级别的作品?

  或者说有这个级别的作品,也不一定能这么受欢迎——读者缘有的时候真是个不可捉摸的小妖精。

  第78章

  作者聚会说没意思其实也有一些意思,总能够认识一些人,或许其中还有志同道合的呢。说有意思呢,其实也没意思,去过几次之后就什么都知道了。钱宝儿一开始还兴致勃勃,后面就不怎么去了。

  “有那闲工夫,还不如认真琢磨小说的事儿。”手放在薰笼上暖了暖,钱宝儿重新戴上自己的暖兜,又把改过的稿子揣进怀里,慢慢出去了。

  时间过的飞快,似乎刚刚还是连翘来到这个世界时的春末,现在就到了冬天。屋檐下面结着冰凌,大家也把夹衣、小袄脱下来,换上更加保暖的大袄和毛皮衣裳。至于连翘平常上班的报馆,每间房子里都放了几个薰笼。

  这东西相当于古代的暖气,中间是一个炭盆,外面罩一个笼子。这是防止大家不小心蹭了碰了炭盆烫到,也防止火星子迸出来烧到衣服。

  另外要是有还觉得冷的,可以自带暖手炉和羊皮热水袋。木炭请自备,倒是热水,在热水房里可以无限供应。

  连翘因为有写文的需要,常常要动笔,要是手指不灵活可是耽误事儿,所以一般揣一个小手炉在怀里。觉得手指头僵硬了就暖一暖,休息休息。

  见钱宝儿走了,刘盈盈回过头来与连翘道:“对了,几个月前你与我的那篇短故事要在新报纸《一刻说》上面登载了,稿酬我与你领了回来。喏,可别嫌少。”

  连翘接过钱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这不能怪她,实在是这件事太久远了。

  之前嘉定第一报馆的一份报纸因为业绩不佳,于是被撤了,换上新的报纸。这份报纸主打的是短篇故事,并且在后来很快以月报的形式发报。

  当时报馆在向社会征稿时,也让各位编辑向手下的作者约稿,特别是几个有名气的作者,务必使他们写一份上来。

  这些有名气的小说作者往往文笔有保证,故事不会太差。再加上自带的流量,他们的小说出现在新报纸上,不仅是填充报纸内容,同时也是一种宣传。

  新出的这份报纸被定名为《一刻说》,如今已经是第四个月了,到现在为止成绩尚可。如果能够保持住,至少站住脚是不成问题了。而在这四个月中,作为月报不过发了几份而已,虽然一份的分量顶的上《朝日报》这种日报好几份的分量了。

  因为考虑到最新的几期都需要噱头,所以名作者们的作品都分散开了。而连翘的,最近才发表,这也是正常操作。

  连翘将钱从一个纸包里拿出来,确实不多,就是一小块银子而已。她不擅长这个,所以也掂量不出这到底是多少,但肯定不足五两——她的口袋里正好装着五两左右重的银锭,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

  这还是名家的价儿呢!

  不过那个短篇只是一个四五千字的小故事,这样也就罢了。再者说了,连翘本来也没指望靠这个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