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农家好日子_作者:啁啾(217)

2019-05-15 啁啾

  问了几个路人,大约有四五公里距离,就是走也能走去。

  刘秀哈哈大笑,“幸亏没上车,不然就当冤大头了。这点路,咱们就走过去吧。”

  钱小明和刘娟都同意了。再乡下人眼里,四五公里的距离,就是分分钟的事,实在没必要花冤枉钱坐车。

  一路猛走,花了大约四十多分钟时间,就走了一中的校门口。几人来不及欣喜,就看见一辆公交车停在了跟前,顺眼看去,车头的赫然有‘车站’‘一中’的字样。

  钱小明和刘娟的脸齐齐一黑,一毛五分的公交车就能直接到,那喊价五十元的车夫可以称之为土匪了吧。

  时间已经到了晌午,学校已经放学了,现在进去找人也找不着。问了门卫,说是一点半才上课。

  三人去小摊贩处买了几个菜包子吃了,然后守在校门口有些找不着头绪。这个年代的人对当官的天然有一种畏惧,等一会儿要去见校长啊,想想就腿软。

  好不容易等到上课铃响,门卫看着可怜兮兮的土包子,发了回善心,“呐,校长来啦!”

  钱小明眼睛一亮,连忙朝门卫道谢,带着刘家姐妹直冲到老校长门前,然后就喃喃说不出话了。

  老校长看着文质彬彬的,乡下的大老粗看着他就犯怵啊。

  老校长询问地看向三人,“找我有什么事吗?”

  刘娟看姐姐姐夫都愣着不说话,壮着胆子大声道:“校长爷爷,你好!我来自小镇初一一班的学生刘娟,想跟你谈谈,我想转到一中来读书。”

  校长点点头,“跟我来。”

  第一百六十四章 刘娟置产

  刘娟三人连忙跟上去,一起进入校长办公室。

  一中说是有名头,其实经过十年期间,早已名不副实。当年的校长和几个顶尖的老师都被学生用砖头批斗死了。因为这个,其实学校的师资力量并不雄厚,而政策一开放,当老师的地位和收入还不如校门口摆摊的小摊贩。老校长是十年前已经退休的老校长,学校是在没人才了,政府才找他来顶替。

  一中顶着名头,实际上并没有招到多少学生,一则学生年纪大了要结婚就不来了,二则华国政府处于交替期,新政策说变就变,除了几个冒尖的,其实读书一途并不是很遭人待见。

  所以老校长对有人想来他们学校读书的事挺重视。

  老校长问了刘娟的成绩以及转学的原因。

  刘娟站得笔直,将自己的半期考试的成绩说了,至于转学原因,“我们家要在县城投资买房做生意,不能留我一个人在老家,所以就要转学了。”

  老校长倒不像时下人那么瞧不起做生意的,反而感兴趣地问钱小明做的什么生意,赚钱不赚钱,以及投资二字是个什么说法。

  钱小明额头冒汗,“做服装饰品生意,从新加坡和广东批发进货,然后以高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卖的就是个差价。每款产品都是眼下最流行的,所以生意很好,除了县城各处乡镇都去卖了。我们是想大城市的东西,肯定县城也好卖,就想过来买房置产,继续做小买卖,或者直接做成批发,以后各乡镇的摊贩都从我家进货,薄利多销,以后我就不用风里雨里转乡卖货了。投资是个什么,我也不懂。反正我们镇上的小铺子,这两年的房价涨得厉害,当初造房子的都发了财,同理,县城的房子肯定也要涨,低投入高回报,就是投资了。万一,那万一失败了,反正房子,自己要住,咱怎么都不亏。”

  老校长兴致勃勃地听钱小明讲生意经,对于这种一辈子和书本打交道的文化人,钱小明的话让他觉得仿若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小老百姓都知道置产买房,那学校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干呢?把周边的房地买下来,扩建学校,搞学前班小学,增设高中,成为县城第一个高完学校,那是不是也可以呢?

  老校长的思绪有些飘。

  钱小明词穷,被老校长直直地盯着冷汗又下来了,不禁瞄向了刘娟,自己撕的口子自己给缝上吧。

  校长不喊停,大家就不敢停啊,刘娟绞尽脑汁,说起了赵仁虎当初如何在乡下包小工程造房子,如今又怎么在广东大城市造银行的房子,如何如何让荒地上屹立起了高楼大厦,如何如何先进,反正就依葫芦画瓢照着赵仁虎吹嘘的话说了一遍。

  说着说着,还想吹牛说什么卫生棉呢,才想起这个场合好像不适合说这个,连忙将嘴巴紧紧地闭了起来。她讪讪地看了刘秀一眼,那不是平时没朋友聊天,好容易有了个听众,嘴巴就一时没收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