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小报童拿着报纸沿街吆喝,由于是报社开张第一日,不要钱,不少读书人都十分好奇的上前领了一份报纸。他们惊讶地发现,第一版内容是政-治及-军-事要闻,比如朝廷又要出台什么新-政-策了,最近出了什么重大-政-治-事-件,又或是大夏与哪国又要交战了……内容十分详实,对于心系天下的读书人而言,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
第二版内容,开始涉及到社会时事,比如最近哪个皇亲国戚又仗势欺人了,又比如一些典型案例,张三错手杀了李四,衙门是怎么判刑的,再比如老大跟老二又开始争家产了,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读书人一页一页看下去,读得津津有味。他们未曾料到,原来薄薄的纸张上,能够承载这么多的内容。捧着这么一张纸,千里之外发生的事,他们似乎都能第一时间知道。
第三版是跟生活有关的,最近物价怎么变动,房价是不是又涨啦,房租怎么样,税收如何……都罗列在了上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读书人还是要吃饭的,因此,对这些也颇为关心。
第四版是娱乐八卦版,只要有人的地方,似乎就少不了八卦,因此,报社也投其所好,就读书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找了实际事件进行分析探讨。
由于皇帝也参与了报纸的修订,因此,邵淑华既不必担心自己的政-治-军-事版面没有一手素材,也不必担心因为涉及到违-禁-内容而被和谐掉,倒是省下了不少功夫。
自古以来,舆-论就是一把无形的利-器,用得好,可以杀人于无形。不少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对这把武器加以利用,但终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
而邵淑华要做的,就是将这把武器凝成一个实体,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关键时候,她要有喉舌,能够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来。
当然,多数情况下,在用不到这把武器的时候,报社只是朝廷的喉舌,或者说,帝党的喉舌。无权无势的她想要借助皇帝的权势来发展自己,自然也要向皇帝表现出相应的实力来。
聪敏如皇帝,自然能够看出报社蕴藏的价值来,因此,在邵淑华找上他的时候,他才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邵淑华的要求,接下了这桩看似麻烦的差事。
在第一期报纸之后,读书人们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日早起到报社外排队购买当日的报纸,就连朝中的一些大臣都不例外。要知道,每日发行的数量是有限的,错过这村,可就没有这店了。
于是,上朝的时候,就出现了这么一幕。上方的皇帝手边放着一份看完的报纸,底下匆匆赶来上朝的大臣们胳膊下面也夹着一份报纸,君臣大眼瞪小眼,画面颇具喜感。
若是当日需要商议的事不多,在朝会结束后,皇帝还会与底下的大臣们讨论讨论报纸上的某些内容。
至于太后,脸色是一日青过一日。皇帝都能够看出报纸蕴藏的价值来,她自然不会看不出。也因此,在发现皇帝逐渐掌握了这么一件利器后,她出离的愤怒了。
“皇帝越来越不把哀家放在眼里了,还有安和那个孽障也是!才折腾完那什劳子藏书阁,又开始折腾起报社来,哀家早先怎么就没有看出这丫头这么不安分!竟是把所有人都给骗过去了!”太后重重一掌拍在了桌案上。一想到这事儿,她就来气!
任谁被一直以为掌控在自己手掌心里的人给骗了,还一骗就是那么多年,心里都会不痛快,更何况是太后这样掌控-欲-极强的人?如果说对皇帝的反抗,太后还有所心理准备的话,那么,邵淑华的反抗,对于她而言,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讽刺!
“太后息怒,想来也是皇上和公主闲来无事,这才弄出这么个玩意儿来聊作消遣罢了,您很不必为此生气。”太后身边儿的心腹嬷嬷忙不迭地劝道。她可没有太后的眼力,在她看来,那不就一张纸么,能值当什么。
“聊、作、消、遣?”太后五指收拢,将那报纸握得一团皱,而后重重地掀向了心腹嬷嬷:“你瞧瞧,这是聊作消遣的东西吗?啊?上头都开始编排起我那好嫂嫂娘家的不是来了!这是皇帝与安和联合起来造的一把刀,刀口的朝向,是哀家啊!”
太后与承恩公夫人关系向来不睦,她会这么愤怒,自不是因为承恩公夫人的娘家见了报,而是真真切切的感觉到了来自报纸的威胁,皇帝在引-导-舆-论-非议后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