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起居注_作者:华飞白(209)

  更重要的是,与张峦的忧心忡忡不同,金氏几乎是在望见太子的第一眼就放下了心。她莫名觉得,这位太子女婿很容易令人不由自主地便信赖他。这样的人物,怎么也不会待女儿不好的。

  随着礼官高唱一声,张峦与金氏率先踏入了中堂,一人站在堂左,一人立在堂右。紧接着,朱祐樘也缓步入内,立在正中央。就在这时候,他听见身后轻轻的脚步声,不着痕迹地回首看去——

  他的太子妃正翩然而至。蓝底红镶边的翟衣,缀满珠翠宝石的凤冠,雍容华贵,衬托得她犹如神仙妃子降临,令他怎么也挪不开视线。只可惜,她的凤冠上盖着一层薄薄的火红绸帕,隐隐约约透出了她面部的轮廓,却瞧不清楚她的神情。

  朱祐樘不由得暗自想道:她眼下究竟是欣喜还是伤怀?是忐忑还是娇羞?看不见她的神色,瞧不出她的情绪,真是可惜了。

  张清皎自是不知,太子殿下正在猜想她的情绪如何。她无比淡定地微垂着眸,借着眼角余光观察中堂内的人们。透过一方红绸瞧见的世界,处处皆是醒目的红色,朦朦胧胧,如梦如幻。便是她细细看去,也依旧看不清张峦与金氏,更看不清身着火红色皮弁的太子。他仿佛已经融入视野里的红色当中,成为了梦幻的一部分。

  就在太子殿下多少有些走神的时候,何鼎与李广抱来一双雁,跪下来呈给他。他回过神来,将两只雁放在早已准备好的祭案上。而后,他退往东面,离张清皎微微近了些,禁不住又迅速地看了自家太子妃一眼,越是看便越觉得她样样都好。

  张峦来到祭案前,行了八拜礼,奠雁礼便算是结束了。等他不情不愿起身的时候,朱祐樘已经在内官的高唱声中走出了中堂,前往中门。张清皎随在他身后,行至中门内的凤轿前停了下来。

  这顶凤轿看上去便像是一座缩小版的红色宫殿,周围镂空雕着各式各样的鸾凤。每只鸾凤上都贴着金箔,眼睛的位置上镶嵌着玉或者宝石,简直精致得如同艺术品。

  “太子妃娘娘,请升轿。”肖女官领着一群宫女太监跪了一地。

  张清皎轻轻颔首,似有所感般回过头,耳边的凤形坠微微一动。红纱之外,她仿佛隐约能瞧见父母与两位弟弟正远远地立在礼官们外头,满目殷切与祝愿。尽管瞧不见他们的神情,但她相信,此时自己心中的酸涩之情与他们是同样的。

  此去深宫,一别或许就是数月甚至是数年了。母亲作为女眷尚有机会来往东宫,可父亲与弟弟毕竟是男子,也许三两年都难得再见一回了。这样的时刻,离别的伤怀远远胜过成婚的欣喜。亦是直到这种时刻,她才发觉,自己原来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坚强。家人,永远都是她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太子妃娘娘……”肖女官再度领着宫女太监们拜下。

  “起来罢。”张清皎终是走入了凤轿内,抬轿的粗使宫女们闷不吭声地便将轿子抬起来,走向中门。朱祐樘已经坐进了辂中,听何鼎禀报说太子妃已经升轿后,他便示意回宫。于是,礼乐再次大作,朱祐樘乘坐的辂与仪仗在前,太子妃的仪仗在后,浩浩荡荡地返回禁城。

  许是礼乐太热闹,尽管有许多围观群众,但张清皎却并未听见热烈的议论声。回想当年,她也曾是围观御驾的一员;到了如今,她却成了被众人围观的贵人。这样戏剧性的转变,或许只有命运才能做出安排罢。

  由东长安门进至午门后,朱祐樘降辂而出。禁城便是他的家,回到禁城里,自然不再需要那么大的排场,更不必乘坐辂。而且,进了午门之后,应该算是他将太子妃迎回了家中。太子妃初次进门,自然须得经过一些仪式。

  张清皎感觉到凤轿停了下来,正等着外头肖女官的提醒呢,便察觉有人轻轻掀开了轿帘。她螓首轻抬,凤冠微微一动,隔着红纱望向了轿帘外的人。朱祐樘立在轿外,忽然觉得她仰首望着自己的模样分外惹人怜惜,令他不自禁地想将亲手将她从轿中牵出来。只可惜,众目睽睽之下,他什么都不能做。

  “太子殿下……”旁边侍立的太监轻声提醒,朱祐樘这才放下轿帘,转身往东边的左顺门行去。没有人注意到,他的脚步放得有些缓慢,直到听见后头众人有序的脚步声后,方略微加快了些。张清皎扶着肖女官,遥遥地望着他的背影,在云安等宫女抬着的行障遮掩下,不紧不慢地跟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