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起居注_作者:华飞白(957)

  朱祐樘这些日子一直在看户部交上来的历年田亩粮税的折子,自然知道他为何如此狂喜。他此刻也已经被这玉米的高产惊呆了:“若是在山地与下等田里都种这玉米,粮产至少多两倍……”两倍的粮食,可以令多少百姓填饱肚子?可以养活多少人?!便是遇上旱灾也不必惧怕,只是水灾的时候须得注意着些。

  “这只是咱们第一次栽种,对玉米尚且不够熟悉,指不定以后还能发现更多提高产量的法子。”张清皎倒是比他们淡定多了。就连以她贫乏的农业知识都知道,后世无论是麦子、稻子、玉米,亩产量都高得可怕,没有一千斤都不好意思见人。当然,那是科学改良了粮种之后的结果。但只要积累经验,就一定能不断发现提升亩产的关键,自然能提高粮食产量。而且,玉米只是高产粮食的一种,还有红薯、土豆在后头虎视眈眈呢。

  朱祐樘不由得看了她一眼,激荡的心情平静了许多:“卿卿说得是,这才种了第一年,往后说不得还会有所发现。王献,这半年招揽了多少善于农事之人?暂时将他们都养在皇庄里,让他们试一试,是否还能提升玉米的亩产。上等冬麦田里不是刚种下不少玉米么?”

  “回禀万岁爷,精通农事且粗通文字者实在是太少了,老奴只寻见了三人。不过他们三人都对玉米极为感兴趣,最近都蹲在玉米田里。”王献回道,“这回负责种玉米田的老农也很有一两人经验丰富,老奴索性让他们继续负责照看玉米田。娘娘先前提到的‘观察日志’帮了大忙,这次就照着之前亩产最高的玉米田来侍弄。”

  “若不是如今已经入秋,天候转冷了,说不得还能再种一回。”朱祐樘轻叹,“不过,北直隶不能种,江南或者两广定然能种。这回收获的玉米种子,不能仅仅只在皇庄里种,也须得让江浙与两广试种。”如此高产的粮种必须尽快推广,他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地方的百姓因着粮食歉收而饿肚子。

  张清皎沉吟片刻:“那便留下小半种子,剩下的种子交给其他地区试种。不仅是江浙与两广,就连土地贫瘠之地也须得试种一二。如此才能更准确地衡量玉米在各地的亩产。此外,便是为了种玉米,也绝不能过度开垦山地,不然有失天和。”耕地固然重要,林地也很重要,只要引入高产粮食作物,就不必过度开垦耕地了。

  朱祐樘自然赞同,于是立即带着王献去乾清宫,将内阁唤了过来。

  徐溥等人听说这新粮种的亩产量后,本能地反应便是难以置信。王献索性领着他们去皇庄走了一遭,给他们瞧瞧粮仓里面黄灿灿的玉米粒,再让他们看看玉米田里可喜的长势。五位阁老并六部尚书在皇庄里盘桓了整整一天,不得不相信那确实是实实在在的产量。

  尽管他们都是科举出仕,许多人从未当过地方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农事一窍不通。相反,他们不仅略通农事,更对赋税、人口等都格外敏感。这种新粮种的出现所带来的好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这玉米的味道如何?”素来爽直的王恕问。

  王献思索片刻:皇后娘娘在万岁爷生辰时以玉米做了菜肴,万岁爷金口玉言认定玉米的滋味不错。可皇后娘娘究竟是怎么做的,他们这些伺候的人竟是一点也不知道。于是,他只能默默地让人煮了玉米粒给这几位重臣品尝。

  幸而玉米粒煮了之后脆生生的,便是年逾八十岁的王恕也能尝尝滋味嚼上一嚼。七十来岁的徐溥等人更不必说,品尝得格外仔细。年纪最轻的李东阳和谢迁目光微微一亮,倒是颇喜欢这种口感与浓郁的香气。

  “不错,不错……”阁老们并六部尚书交口称赞。虽说不太适合老人,但颇为清甜,应该有不少人愿意尝试。

  再回乾清宫,众人便开始讨论该如何推广。最合适的法子,就是从各承宣布政使司里选出一两位精于农事的知府,按照皇庄提供的种植之法,上等田、中等田、下等田、山地各种一亩。等到收获之后,都晒干了,赶紧送到京城来,由户部亲自称量计重。

  朱祐樘点了点头:“只可惜如今已经快要仲秋了,只能等到明年再让他们种。不必耽误农时,收了冬麦与早稻之后便可试种。此外,朕希望琼州府(海南)秋冬的时候先试种,看看是否可一年三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