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算到爱_作者:飘荡墨尔本(105)

2019-05-05 飘荡墨尔本

  因为,我去北大上学之前,我爸确实在不是过年的时候回来了。

  只是,我爸回来之后的第二天,就和我妈就又吵了一架。

  他们以为我没有听见,事实上我们家的隔音并不怎么好。

  我爸说他很早就想和我妈离婚了,可是我妈一直坚持,离婚会影响孩子成绩,拖了很多年,一直都没有同意。

  我妈闹得很厉害,最后,我爸没有办法,就同意等我考上大学之后再办理。

  听到他们吵架的内容,我才知道,我爸那次回温州,是来找我妈离婚的。

  我去了北大之后,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还是没有离婚。

  今年我回国过年,我爸一到家就问我,有没有找到工作。

  知道我的工作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之后,就当着我的面和我妈说,事实分居这么多年,不管我妈同不同意,这婚他都离定了。

  我妈可能还在以为,我什么都不知道,就和我爸一连吵了好几天的架,说为什么要当着我的面说这些。

  我妈一直闹,一直拖,拖到了大年三十,才终于把字给签了,我爸拿着协议就直接走掉了。”

  齐亦说了好长的一段话,并没有带明显的感情色彩,好像是在说别人家的事情。

  第65章 太过沉重的爱(为阅读第一盟@在星空中追逐光年 加更)

  上一辈,有很多没有自我,只有小孩的夫妻关系。

  国内的父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可能就是“一切为了孩子”,或者“只要孩子好我们大人怎么样都无所谓”。

  然后又因为自己眼里只看得到孩子,有些人因为有了孩子,就彻底忽略了自己的另一半,最终导致家庭关系破裂。

  如果在这个时候醒悟,那都还算是不错的。

  更夸张的是,在夫妻关系破裂之后,很多妈妈,都把自己的一切希望寄托在小孩子身上。

  每天说的最多的就是,我都是为你好。

  永远都做不到对自己的“希望”放手这件事情。

  把小孩当成是自己的附属品,念什么样的学校,找什么样的工作,甚至选什么样的对象都必须要按照自己的意思来。

  这些母亲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我为你付出了一切,付出金钱,付出青春甚至付出了婚姻,你是我生的,我养的,所以你必须什么都听我的。

  这样的付出,与其说是一种爱,倒不如说是一种道德绑架。

  很多人都认同,中国人比外国人要更有人情味的说法。

  可人情味是什么?

  还有一些人,一听说国外有的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养到18岁之后就彻底不管了,就得出中国的父母比外国的父母要更爱自己的小孩的结论。

  这样的说法,也有待商榷。

  无私的爱,应该是不求回报的,中国人常说的“养儿防老”,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属于无私的范畴。

  独生子女的这一代,以后上面至少有四个老人,下面还得养着两个小孩。

  如果四个老人都没有给自己的晚年做好规划,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家里的“独苗”身上。

  那这颗苗,是一定没有办法长得太好的。

  人到中年,完全没有自我的父母,容易寄生在孩子生上。

  这些人,通过掌控孩子的生活,来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来面对自己不敢面对的未来。

  这样的爱太过沉重。

  在国外,父母首先会觉得,既然他们决定把孩子生出来,就有义务养到十八岁。

  同时,这些父母也认为自己十八年的付出是不需要任何回报。

  这一部分人的理由也很简单,父母生孩子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孩子的同意。

  生小孩这件事情,属于父母自己的选择,养小孩也是父母自己的义务。

  当孩子年满十八岁,有了独立的人格之后,孩子就应该有自己的选择。

  孩子不需要为父母的晚年负责,父母也不会省吃俭用,倾尽所有帮孩子规划未来。

  成年之后,孩子未来发展的好与不好,都是他自己的选择。

  你是你,我是我,我和你之间,永远都有一条界限。

  这样一种界限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然了,澳洲和北欧那些国家的福利,也不太会出现那种老无所依的情况。

  人情味在如今的年代,应该算是一个中性词,并不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