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客们可以完全不懂市场规律,就单纯地靠数据分析和超级计算机赚得盆满钵满。
但这个黄金时代只存在与次贷危机之前。
华尔街正在重新洗牌,对冲基金正在亏钱。
齐亦做了宽客之后,很快就搞明白了自己的前辈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赚钱。
但那样的方式已经成为过去时。
权衡利弊之后,齐亦决定接受Ian的提议。
既然Ian愿意带着齐亦,拿三倍于现在年薪砸他,还表示齐亦如果想要转做前台的话,未来就留一个VP的位置给他。
如此这般诱人的条件摆在齐亦的面前,加上可以学到Ian的投资理念,齐亦没有可能在了解完Ian要做的事情之后,仍然不产生跟着Ian干的想法。
齐亦是两个月前下定的决心。
他准备在去墨尔本参加完颜滟的毕业典礼之后就申请离职。
顺利的话,一个月之前,齐亦就应该已经加入Ian的公司了。
但是从墨尔本回去之后,齐亦就推翻了自己之前的决定,开始变得犹豫。
犹豫这件事情,是很少发生在齐亦身上的。
通常,别人会犹豫的事情,齐亦这样的概率学家,只要稍微算一算概率就能直接有结果了。
但换工作的事情,因为忽然牵扯到了颜滟的堂哥颜凌的身上,就变得有些不一样。
第197章 一些改变(4)
(第二更,求月票)
颜大邦夫妇已经正式退休了。
因为主动拿出了自己手上15%的股份给技术人员,所以颜达邦卖掉公司之后,并没有马上使得自己的存款变上到九位数的台阶。
正常来说,一家公司的出售,至少是可以卖到自己年利润三倍的价格。
用这样的方式来定价的话,买公司的人,三年之后就可以收回成本,第四年开始都是赚钱。
可现在是制造业的寒冬,颜路机械的利润又有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应收账款的阶段。
颜达邦夫妇出售自己的公司的时候,只给颜路鞋机定了一个亿的估值。
这个估值是颜路机械算上应收账款之后,一年的利润,一点都没有按照“行规”来的意思。
如果按照“行规”,把公司的估值放到三个亿,一来,短时间之内不一定会有人买,二来,如果人家买了,很有可能最后是被坑的。
颜达邦夫妇的思维模式,和很多才开始创业都还没有盈利,动不动就给自己的公司标个上亿的估值的那些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家公司的估值,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若是有个什么“行规”就拿来做作为寸步不让的理由,那就只能是烂手里或者找个冤大头了。
颜达邦夫妇卖公司的时候没有考虑过“行规”,在妥善安排好跟着自己的技术人员之后,夫妻俩在自己的心理价位、公司的未来发展和不让买的人吃亏,这三个因素的中间找了一个平衡点。
公司卖掉之后,颜滟家的账上还只有大几千万,离亿万富翁这个称谓还有一点距离。
在前两个月,颜大邦夫妇把原来颜路机械在市中心的那块地卖掉之后,颜家人的财富就急剧增长。
即便是按照人均来算,颜滟一家也都已经是亿万富翁了。
颜达邦夫妇不是没有见过钱,也不是没有理过财,除了银行理财,他们还一度非常热衷买房子。
但和如今的财富相比,他们之前有过的,都是小钱。
钱一多,就会有一个怎么让钱生钱的问题。
在此之前,颜滟家的钱,不是流水就是应收账款,有点钱存起来呢,就都拿去买房,银行的账户上的资金,从来都是相当有限的。
要如何处理放在银行的钱这样的问题,颜达邦夫妇此前还不曾遇到过。
把钱存在银行,是钱不多的人才会干的。
银行利息这个东西,对于财富的增长来说,有和没有都是一个样。
把钱存在银行的话,怎么样都是越存越穷的,利息这个“小不点”要如何赶上通货膨胀这样的“大个子”?
如果,一个人整天都在想,要怎么让自己在银行的存款增值,或者思考应该买什么样的保本理财产品才可以多一点收益,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存款还不够看。
当你在银行放个几百万存款不动的时候,就可能会有银行的各种理财经理打电话问你要不要购买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