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常客”也是品牌的特邀设计师。
粉丝对Y·Y门店的认同感也会比别的品牌高一些。
毕竟,能把专门过来捣蛋的人,也转化为自己的粉丝,是很难有品牌可以做得到的。
事实上,Y·Y虽然开一家,火一家,但是运营成本还是很高,店员的工资,加上工作室签约设计师的工资,还有那些特邀设计师的费用。
这所有的东西加在一起,净利润并没有Y·Y看起来那么“有油水”。
Y·Y的每家店都是赚钱的没错,但是考虑到前期的投入,装修、店租、还有非常霸气地入驻到每一家门店里面的“Y大师”,没有一项是属于“小成本”的。
想要收回全部的投资,光靠现在这样的商业模式,就肯定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这样赚钱,绝对没有颜滟把钱放到私募基金里面来的快。
这个问题,颜家兄妹其实很早就已经意识到了。
Y·Y是懵懵懂懂、晃晃悠悠地被“架着”走上了粉丝经济的发展道路。
粉丝不是“现金”,但粉丝的获得通常都是极其昂贵的。
尤其是在当下这样的互联网时代,“流量”才是最贵的。
一般的品牌,想要有Y·Y现在这样的知名度,光广告费就得几个亿。
贵就算了,广告吸引到的“流量”,还根本就不能算是品牌的粉丝。
Y·Y的品牌价值下从逐月增加的排队粉丝的数量就可见一斑,华尔街看中的,也是Y·Y品牌的无形资产。
可是怎么让品牌价值变成收入,就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尽管Y·Y的品类要比一般的品牌多得多,但Y·Y仍然不是一个很全面的品牌。
Y·Y从来都没有出过鞋子,哪怕是一双都没有。
不是Y·Y庞大的设计师群体没有设计过鞋子,而是从来没有哪个鞋子的设计,是通过了那个莫须有的、很有可能就是Y大师的设计总监认可的。
有很多设计师屡败屡战的设计师,做过好多次尝试,但从来都没有成功的消息传出来过。
最后有这些人得出了同一个结论,Y大师哪里都“长眼睛”,但是脚上不长,没有办法扫描鞋子。
如果说,每个月只开半个月是一种饥饿营销的话,那等Y·Y出鞋子的粉丝,绝对都已经等到“骨瘦如柴”了。
颜凌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Y·Y接下来要发展成为一个更为全面的潮牌,指的就是鞋子。
Y大师的脚其实一点都不瞎,人家浑身上下,哪儿哪儿都是眼睛。
鞋子当然也可以让Y大师进行扫描。
但鞋子和衣服不一样,不是做得宽松一点,材料好一点,就会穿着舒服。
Y·Y需要留下足够的空间给鞋子,这才是颜凌的“老本行”。
鞋子也肯定不能是按照其他品类那种众包的做法。
之前的那种特立独行的经营模式,赚足了眼球,赚足了要喝,但并不能赚到足够多的钱,最关键的是,不能让颜家兄妹更接近自己的梦想。
最开始,一个月只开半个月,确实是无奈之举,再往后,就是兄妹有意为之了。
两个月之后,Y·Y的所有门店都将会结束被粉丝们诟病了很久的,不知道到底哪天“开业”,经常白排队排一夜的“毫无人性”,完全不顾粉丝“死活”的开张时间。
第270章 闪亮登场(9)
颜凌和颜滟已经达成共识,在2015年7月的高级定制时装周结束之后,Y·Y的现有36家门店,都要“重新开业”一次。
原先潮牌的部分,一样是只开半个月,剩下的半个月,什么都不卖,只卖鞋子。
一样是潮牌,但是要把店开出阶段性。
为了给“重新开业”一个平稳过渡,从2014年最后两个月开始,Y·Y各个门店的“营业时间”,都已经开始慢慢变得有规律了。
上半个月开店的都一直是上半个月,下半个月开业的就一直是下半个月。
连续半年的时间,都是在每个月的同一天开店。
原来粉丝骂Y·Y营业时间不固定,现在固定了之后,就有更多人在骂,觉得少了很多“堵门和赌博”的乐趣。
别的品牌的粉丝是什么样的,颜滟不得而知。
但Y·Y的粉丝,骂归骂,粉照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