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干就干。
楼漫因当即便向戏班主打听了程序,次日打点好一切后就雇人在一小块空地上搭起了棚。瓦肆里面多的是勾栏,也就是随手搭建的露天演出场所。在这种没有那么多规矩的地方,办起事来倒要有效率得多。
简易的棚子屋很快就搭建好了,里面只放了四张小方桌。楼漫因雇了厨师一人,店员两人,洗碗一人,店主一人。毕竟是试水期,规模有些小。准备好一切后就开张了。
在开张的前一夜,楼漫因倒是激动的睡不着,比她发现这个点子时都要激动。
因为这桩生意风险不大,即使开张前期一直没人,那也亏不了她几个钱。
但是,如果生意不错,那便可以立即扩大规模,利润就可观了。
开业第一天,楼漫因来回了四趟,每一次都没见里面坐着人。倒是有不少人在外面好奇的往里瞧了瞧,随后便走开了。
旁晚时分,进行了一天的盘点。店主抠抠搜搜地掏出20个铜板放在桌上。
楼漫因望着这些个沾满油水的铜钱,哭笑不得。
店小二一天的工钱都有100文,加上地租,面条佐料等的成本,这20文还不够塞牙缝的。
这店主是陈掌柜推荐的,四十来岁,有些经验。
“四小姐,您看是不是把一碗面的价钱定得太低了?目前最便宜的阳春面都要卖三文钱,我们这儿却只卖两文钱。”
楼漫因想了想,“就定两文钱,再试几日看看。”
这问题她不是没想过,低价并非是获客的最佳手段,但一定是见效非常快的手段。再者,来此处游逛的大多是普通百姓,低价就更加有吸引力了。
“明日站在店门前吆喝几句,试试效果。”
“诶,好嘞。”
第二日旁晚,再次盘点。
桌上的铜钱多是多了些,但是不花一分钟便能数完。
第三日,算下来,依旧是亏得连裤衩都不剩。
楼漫因陷入死机状态,但不得不沉住气。
或许爆光度不够?想想又摇了摇头。瓦肆那种人流量高度集中的地方,随便在哪个角落里新开一家店,不出三日便都会知晓了。
她只得安慰自己,用户行为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
果真需要时间。
第四日,收益便涨了上来。
店主把两百文钱串了起来,交给楼漫因。望着这两百文钱,楼漫因百感交集,这简直比她那香料铺赚了两千文钱都高兴。
第五日,收益还在涨,来吃面的人越来越多。
但那大棚搭建的面馆实在太简陋,地方也小,坐不下多少人。因为没位置流失了不少客户,店主不得不向楼漫因反映情况。
为此,楼漫因赶紧筹备着扩张,又雇了人在另外两处搭建棚子屋。
在筹备的日子里,为了不流失客户,楼漫因一直在想办法。
既然大家来瓦肆都是来玩的,流动性这么强,可不可以让客户打包带走?
第二十七章
有颂国的瓷器工艺已经非常高超,平时的碗、盘,盒等瓷器上,花鸟游鱼,名山丽水,栩栩如生。边边角角还常饰以回纹、莲瓣纹等等。
但是,以古代的生产水平,是绝对做不出塑料盒的。
人们平时也会打包,但大多数是打包干粮之类的。即便是一些饭菜,也可以用油纸打包。但是,像面条这种带着汤汤水水的,打包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大多时候,碗上边再扣上一个碗,就算是打包了。
楼漫因找不出替代塑料盒的材料,自己又造不出塑料来,只得另想法子。
然而,还没等楼漫因的另外两个棚子屋搭建起来,隔壁两个面馆已经挂牌营业了。
商场便是这样,你这模式若是有利可图,多的是跟风之作。
这几日,虽然面馆依旧是处在亏损状态,但是利润在涨,未来可期。楼漫因还没来得及膨胀,市场立马被瓜分了。
隔壁两家面馆都是就地改造的,当然要比新建的快。楼漫因特地去瞧了瞧,每一碗面也是定价两文钱,看样子是有样学样。
楼漫因只得督促着加快搭建大棚的进度。
市场刚刚打开,第一个尝鲜的人有风险,自然也有甜头。面卖得越来越俏,另外两家也沾了光,生意火爆。
楼漫因的简易作坊搭建好的那一天,三家同时挂起了带有“楼记”字样的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