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的人都与沈岩合作了好多年,对他这不按常理出牌的风格早已经习惯,听着虽然不太靠谱,但只要是沈岩决定的事,他们都会支持。
老沈这人,心思虽然跳跃,但做事都是思前想后,斟酌许久之后,才会定下。
陈北鸣虽然惊讶,到底也不会有意见,他和沈岩是老朋友了,他相信老沈。更何况,来之前老沈还在他那里打了个预防针,他说温慈是他未来儿媳妇,让陈北鸣给个面子,对小姑娘多加照顾些。
到这里,温慈怎么着也该明白了。这剧情是沈岩给的,男女主的部分交给她写剧本,也是因为前世她与太子的相处日常,只有她知道。
所以沈岩,和她一样,拥有前世的记忆。
沈岩把这部分剧情交给她,等于是让温慈再重新回忆一遍前世。这不算难事,在她过去那十多年,早不知回忆过多少次了。
她与太子的相处,太过单调,那七年值得说道的大事,统共就那么几件,但温慈全都熟记于心。那些温情,虽然寻常,却也刻骨铭心。
温慈写得很快,用了一个晚上,一口气将男女主感情线的故事梗概写了个完整,只差润色。
其实也不必,与其说是润色,倒不如说回忆太子与她的细节,他放过多少次笔,喝过多少杯茶,与她说过多少句话,对她展露过多少个笑容……
最重要的,是她想将他说过的话一字不漏地重现到《东都赋》中。
陈北鸣对她这速度很是惊讶,原先以为她有些敷衍;看完剧本后,他就不这么认为了。
流畅,且严谨。应该是下了功夫的,她的剧本能与权谋部分严密结合,相当有逻辑。通顺而又自然,与沈岩给的部分剧本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要怎么说?就像是一部活过来的、盛大的史书。
再来说这条感情线的日常点滴,读起来就像是真实发生过的一样,没有一点生活阅历的人,决想不出。他开始对温慈刮目相看了。
《东都赋》正式开拍,班底相当耀眼。饰演皇后的是影后丹青,演沈皇帝的更不得了,是国宝级演员礼维鼐。
丹青在业内的口碑很好,为人谦逊,即使已经包揽了国内三金,也从不耍大牌,而且很照顾后辈。
从她当初亲自去《红扶桑》试镜,并在失败后也没有对温慈暗中搞小动作,就可见一斑。
这回更是到《东都赋》里饰演配角,她完全不必这样,以她的名气,多少导演都得求着她演女主角,可她偏偏跑来支持沈岩。
当初是沈岩挖掘出她这棵苗子,将她带上演戏这条道路的。没有沈岩,就没有现在的丹青。
完整剧本总算写完了,丹青在片场背台词时,温慈恰巧坐她旁边。她正对着厚厚一摞的A4纸唉声叹气。
丹青看她这样子,觉得可爱,主动想与她认识:“怎么了你?”
温慈猝不及防被丹青喊住,吓了一跳,而后又叹了声气,总算让她知道她跳崖后的事了,沈皇帝这个臭屁老头,实在是坏得很。
那些计谋耍得很溜嘛,把她的命都给耍没了。
但她没处说去,丹青问她这个问题,她又不能讲真话,只好随口瞎编一个:“台词太长了,我记不住。”
温慈这么一说,丹青下意识地看了一眼她手里的那页剧本。
那上面,女主就一句介绍自己的台词:“阿慈,萧家阿慈。”
……
拍给现代人看的古装剧,角色的年龄都得往大了改,是以女主十六岁才第一次与太子见面,由温慈从头演到尾,不需要找小演员。
严格说来,《东都赋》是一部男性权谋剧,宫斗情节不多,对后宫的描写都是在烘托朝廷争斗、推动主线情节的发展。
而男女主的部分,塑造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情节,主要目的在于舒缓节奏,除了最后面女主跳崖而死,促成男主成长,其余时候都是温情为主。
单就是那隔着薄薄窗户纸不戳破的情愫,也看得人心痒痒的。
第一场戏在东宫。
太子在殿内读书,宫人不敢出声,除了跟着太傅一起来的小姑娘。
偏殿设了一张小几,专供她趴在这儿打发日子。声音是从她身上的长命锁发出来的,祥云模样,下面坠着五颗小铃铛,稍稍一动,就丁零当啷作响。
她从小带着,平日里除了洗浴睡觉,决不会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