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千载难逢的机会,难以抑制的渴望又咕嘟咕嘟冒上来。颜缘小心翼翼看了看姑父:“姑父,您可以带我去看船吗?”
当然不行!上次小芬出事,不就是要跑去看船吗?
看到姑父面色一冷,颜缘立刻低下头,小声说:“我长这么大,还没有看过轮船呢。”
姑父心里蓦地软成水。他没想到侄女长这么大竟然没有见过轮船,江城可是长江边的城市!
他蹲下来,抱起了侄女。
这一两年,侄女越来越像个小大人,他已经好久没有这么抱过她,这么一抱,发现小芬还是很轻,骨骼细细的,没有多少斤两。
而他家何俊华,已经肉鼓鼓沉甸甸的。
要是儿子有侄女一半爱书就好了。侄女整日不是上学练字,就是扫地洗碗,家里玩具几乎没有,枕头底下全是书。何俊华的周末,不是公园广场,就是冰淇淋棉花糖。各种玩具装了一箱子,宝贝得不得了,倒是给他买的小人书图画书扯得稀烂。
何爱华鼻子酸了酸,说:“好,姑父这就带你去看船。”
两人很快来到码头。
20多米宽,300多米长的大梯道直通江边,气派非凡,站在江边望大梯,就像云梯一般。这就是江城赫赫有名的码头大梯子了。长江涨水季节,洪水可以到梯子下。平常水位在一大片江滩之下,人们坐船还需要步行在江滩上走一段路。江滩遍布河沙、大块鹅卵石,以及为数不少的垃圾,走在码头边,扑面而来的就是江水特有的潮气和水腥味。
江城的码头有货运码头和客运码头,货运码头五六个,沙石煤炭农产品工业品各有专用码头。客运码头也有大码头、小码头之分。长江上的大轮船往来,无不把江城视为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大码头的大趸船就专供长途大船停靠。小码头是短途客运港口,供沿江乡镇和相邻县的小客船停泊上下。
姑父指着码头自豪地跟她讲:“我们江城有1700多年设置郡县历史,当年李白杜甫都在江城停留过。1920年,江城就已经是长江上有名的商埠,桐油、生丝、茶叶、盐巴、皮革、竹器、藤器、红桔、中药材,数不清的商品从这里运走。布匹、成衣、钟表、药材、机械、西药,数不清的商品从长江中下游运来江城,运入巴蜀……
看到宽阔的江面上轮船往来、物流不息,汽笛声此起彼伏,颜缘很为自己的家乡感慨了一番。
不过,感慨不是她的目的,她想要找去高桥镇的船。
钟宸家是做水上客运和货运起家的,钟星的公司后来还发展成为江城水上物流行业的NO.1。虽然身家不及钟宸多矣,但在江城也是响当当的人物。
此时,她就算在小码头上看不到钟宸,至少也能看到钟家的船,或者听到他的消息。
看完大码头上四五层楼高的长途邮轮,她正踌躇怎么往小码头去,就见姑父往那边远眺一阵,忽的一笑:“好像看见熟人的船了。我过去打个招呼。”
被姑父牵着来到小码头,颜缘一眼看见一众乡村客轮中的高桥班船。一艘旧船写着“高桥1号”,旁边一艘崭新的客轮写着“高桥2号”:雪白的船身,蓝色边和字体很是鲜亮。船仓中间是一排排整齐的木条凳座位,两边又是一圈座位,船仓顶棚密密麻麻都是橙色救生衣,鲜亮簇新,伸手就能取下来。此刻,里面人影晃动,不知道有不有他?
颜缘心里扑通扑通跳,抬腿就想往那边去,不料姑父更快,牵了他三步并作两步上了跳板,来到新船船头,口中发出爽朗的笑声:“钟老大,果然是你!”
颜缘抬头一看,又惊又喜!这竟然是钟宸的父亲,钟万钟伯伯。他四十出头,个子不高,长得敦厚笃实,形容并不出众,只双眸光华凝炼,负手立在船头,颇似当年钟宸的模样。不不,应该说是当年的钟宸,颇似父亲年轻时候。
姑父已经放开颜缘,一巴掌拍在钟伯伯肩膀上:“好家伙!你们家发财了,这么快又添了新船?几时的事情?”
咚、咚、咚……像鼓点、像惊雷、似巨人脚步沉重,如铁甲洪流奔袭,颜缘的耳蜗内一片噪声。
钟伯伯、钟伯伯在这里,那么钟宸……
她急切地左顾右盼。
船舱里十多个乘客,有的挑担子,有的背背篼,有的带着麻袋,也有几个年轻人,但此刻逆光而视,实在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