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室子的为官路_作者:戚华素(158)

  “按着大姐儿的身份,只能做嫡长媳妇,压得住底下,也不会叫上头的妯娌难做。若不然,你就只能寻那家中是独子的人家,再细细打听。”

  李老夫人给李氏传授完经验,才叹道:“可惜老大家和老二家的长子和大姐儿差的太大,老大家的二小子又小了二姐儿几岁,且还没学成得中,不然哪儿能叫大姐儿再出门子。”

  这是遗憾着大姐儿不能嫁进李家。

  “尤其是你大嫂,若大姐儿能进门,必要把大姐儿当亲女儿看待的。前些日子你大嫂还说,你今年归京,她年尾必要回来见你呢。”

  这是第一次,在非自家人面前,说起大姐儿的婚事,大姐儿脸上臊得不行,躲在李氏身边,都没脸抬头。

  “也是凑得不巧,咱们家里的儿郎个个都是好的,可惜大姐儿没这个福气。”

  其实李氏还真不想把大姐儿嫁回李家。倒不是说李家不好,而是骨血不回流。

  出嫁的女儿,再把自己女儿嫁回娘家,在此时是亲上加亲,最是亲密的做法。可李氏却在蜀州看过好些这样的例子,等小孩子出世之后,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李氏舍不得用自己女儿的未来,去拼搏一把这事儿不会发生的几率。

  “娘,”三舅母突然道,“不如我带了大姐儿和琛琛出去走走吧。”

  一个是叫满脸羞意的大姐儿能避一避,她也和大姐儿私下说说话,品一品大姐儿是个什么品行。李家没有适龄的儿郎,可三舅母那边的亲戚里却有呢。

  而另一个就是李老夫人和李氏母女多年未见,也该有个私密的空间,说两句体己话。

  这边三舅母带了大姐儿和琛琛出去,那边已经到了书房的李翰林等人才刚坐下,就有管家进来送了一封信。

  没用平日常用的信纸装,而是用一颗蜡丸封了送来的,一看就知道,是非正常手段送出来的紧急信件。

  李翰林也不顾谢侯在此,便直接捏碎了蜡丸。

  “你们也看看吧,”李翰林很快看完,就沉着脸,将自己手里的信先给了谢侯。

  等信传到了谢笙手上,他才知道,这就是记载的高太尉进宫见皇帝时候的言行。

  高太尉不止是在见到二郎时倨傲,就连在皇帝面前,也不见得有多恭谨。

  当初谢侯还猜测高太尉若是知道这事,必然会为了高家的未来,而选择向皇帝低头,让出吏部尚书的位子。

  没想到高太尉进宫所为的,却并非是他要让步,而是做了一个没人能想得通的举动,他直接向着皇帝推荐了谢侯。

  谢笙看完之后,脸色和李翰林如出一辙的凝重。高太尉向皇帝推荐谢侯,自然不可能是什么出于好意,要知道,谢家和高家都已经闹掰了六年之久。最关键是皇帝已经给谢侯定下了兵部侍郎之位,此时高太尉却推出了谢侯,要叫他去吏部尚书的位置上。

  “爹,这高太尉行为怎如此古怪?”李三舅有些糊涂。

  李翰林没理会自己儿子,而是看向谢笙。

  “小满,你先分析分析。”

  李翰林有意教导谢笙,每每在收到一个消息之后,就要先叫谢笙说他心里的想法。

  谢笙又在心里默了一遍这张信纸上的内容,组织了一番语言,才道。

  “依孙儿浅见,高太尉此法,当有三大好处。”

  不止是李三舅,就连谢侯也用心听自己儿子说话。他对谢笙的印象,还在几年前,昨日在家所言,也不过是浅见,还是他本人见闻,并没分析什么。如今充满自信、侃侃而谈的谢笙,还是谢侯第一次见到。

  “其一,谢家与高家闹掰,人尽皆知,可此时高太尉推了爹出任吏部尚书,直接越过了底下两位侍郎空降。自然就会叫人想到,谢家和高家,是否面上断交,私下却暗度陈仓。”

  “爹忠于皇上,皇上也一向信任爹,可高太尉这一手,却是在爹和皇上、云家之间玩了一手离间计。就算皇上或许会信爹,可云家呢?”

  李翰林点了点头:“那其二呢?”

  “其二自然是高尚书着人相争吏部尚书之位,惹得皇上不快。可高家和云家已成抗争之势,贸贸然叫高家退出,反倒显得高家畏惧。此时推了我爹出来,让云家相疑,又能让高家名正言顺的抽身而退。一举两得。”

  “其三……我怀疑,高太尉或许并不想让我爹进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