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室子的为官路_作者:戚华素(163)

  只是此时谢笙再如何分心,甚至魂不守舍,都是值得理解的。故而二郎和五皇子都帮着谢笙在老师面前打掩护。

  谢笙看着二郎和五皇子这么帮自己,也有些不好意思,而后也总算多用了几分心思,对于老师的提问也积极起来。

  宫中的课,很难讲何时休息,若无意外,总是要一股脑儿,将一整日都赔进去。少少的休息时间,除了午饭,便是在习字之时,才能得了一星半点的偷闲。

  见着老师出了门,二郎就忙招了小吴子进来,问可下朝了。

  “回殿下,还没下朝呢,不过谢侯爷已经进宫,如今正在偏殿等候。”

  听了小吴子这话,二郎和五殿下才松了口气。谢笙瞧着,这两人似乎比自己还要紧张一些。

  就在小吴子回话的当口,一个小黄门来到了谢侯面前,引着谢侯去见皇帝。

  而二郎和谢笙之间,关于昨日之事的对话,也已经被钱公公一五一十的说给了皇帝听。

  “谢小满果真是这么说的?”皇帝有些惊愕,又带着几分满意。

  二郎得到这么详细的对话,就是出于他的暗中操作。他昨日思前想后,还是忍不住想要将这话传给谢侯,瞧瞧他到底是什么反应。便想出了一个自以为天衣无缝的主意,从谢笙身上下手,让谢笙把信传出去。原本一切都进展得很顺利,不妨谢笙问过一句话之后,就将信直接烧了。

  皇帝满意于谢笙对于二郎的担忧,也更满意于谢家对于他的忠心。只听了一句他比起高太尉更信任谢侯的话,就果断放弃将这么重要的消息传出去,皇帝原本不大好的心情,也明朗了不少。

  “无怪你们娘娘把他当小儿子一样疼宠,连着二郎也把他当亲弟弟一样宝贝,那孩子实在是乖巧又贴心。”

  钱公公忙附和道:“可不是吗。要是谢伴读是个不知感恩的,就算他从小和殿下一起长大,只怕娘娘也不会这么喜欢他。”

  这句从小一起长大,让皇帝心里有些触动。

  “若他能一直不变,也好叫二郎身边有个能说话的人,”皇帝说着又道,“细说起来,他还是朕正经的师弟。”

  这话钱公公可不敢接,师兄弟这种事,皇帝乐意就乐意,不乐意你也攀不上关系。

  “不行,若是真认了这个师弟,他比二郎长一辈不说,朕岂不是比谢宁还要小一辈了?不可取不可取。”

  “听说周祭酒在蜀州时,谢家对外的宣称便是家中姑姑姑父前去探亲,”钱总管道,“辈分这事儿,本就是各论各的,与旁人再无瓜葛。不过周祭酒并没和谢伴读提起这事,想必也是不愿意叫他占了皇上您的好处。”

  “老师到底还是念着朕的。”

  皇帝才刚说完,就听见外头有了响动,立刻便有人进来回报,说是定边侯已经到门口了。皇帝自然叫谢侯进来。

  “臣参见皇上,”谢侯进门之后,第一件事,自然是先请安。不管皇帝心情好坏,谢侯最基本的礼仪是分毫不肯差的。

  “起吧,”皇帝叫了谢侯起身,紧接着便道,“回京这几日,你可算是舍得进宫了?”

  “这不是怕舟车劳顿,皇上您嫌弃我一路风尘吗,”谢侯脸上带了笑,“如今歇了两日,在家休整好了,才敢进宫来求见。”

  “原本昨儿臣就想递牌子的,结果……”

  剩下的话,谢侯不说完,皇帝也能猜到。无非不过是听说了朝堂上的变故,就又回去了。

  “你倒是什么都敢说,”即便几年未见,面前插科打诨的人,还是熟悉的面容,还是熟悉的语调,皇帝故意板起来的脸,也松和不少。

  “那不是没什么可忌讳的吗,”谢侯道。

  因为皇帝和自己亲近,所以有些话题,就不是忌讳,只做平日闲聊一般。

  皇帝心情慢慢好转,便也不含糊,直接对谢侯说了昨日高太尉的话,毫不意外的看见了谢侯吃惊的神色。

  “怎么,吏部尚书还委屈你了?”皇帝看见谢侯在吃惊之后,神色中带了几分不情愿,有些奇怪。

  “吏部尚书位高权重,自然不委屈,”谢侯不高兴道,“可是臣做不来啊。”

  “你在蜀州做了那么多年刺史,道理相通,有什么做不来的,”皇帝说这话时,似乎只是顺口开了个小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