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室子的为官路_作者:戚华素(477)

  那两人忙诚惶诚恐的应了,捧墨才赶紧追着谢笙等人的方向去了。

  谢笙来到李氏处时,正有不少人等着同李氏回话,瞧见是他来,便都让了一条路给他。朱红玉见了,赶忙把回话的人都教导自己身边,左右方才李氏大都也是放手给她的,顶多算个监听。

  李氏对此毫不在意,只叫了谢笙近前:“不就是道个别,怎么用了这么久。”

  “家塾里人不少,这个说一句,那个说一句,便也长了,我这还是用的时间算少的,”谢笙道,“我怕耽搁了时辰,都没同他们多谈,只勉励了几句。”

  李氏听了这话道:“勉励几句就是,何须多言,方才听说你带了东西回来?叫捧墨好好收拾了,若有要带走的,到时候一并带上。”

  “他们也是知道我要出远门,没送多少东西,我统共一个书箱就带回来了,”谢笙说完,又得意道,“我早前就说过,我不收什么贵重东西,若真是有心感谢,便送些带着心意的就是,他们显见是都记着的。”

  李氏闻言,也觉得满意,像他们这样的人家,也并不非得收什么重礼,反倒是这样心意难得的,才更叫人喜欢些。

  说不到几句,李氏便开始赶人:“趁着时辰还早,先回去歇个觉,过会儿路上没精神,可难熬得很。”

  李氏说完,又细细嘱咐了捧墨几句才罢。

  才用过午饭,谢家便押着一小队车马出发,从村里去了安城。他们会在安城的宅子里歇一晚,还能再清点清点有没有什么疏漏,次日一早,就会经洛城往码头去。

  谢家一早就约好了船只,最迟明儿晚上就能上船。

  谢笙坐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有些出神。一晃眼,温瑄已经回京一年半,连着谢侯和李氏都快要除服了。

  他们之所以赶着这会儿回京,一是为了要在京中办一场除服宴,大张旗鼓的宣告他们谢家已经守孝完,重新回到京城的上流圈子。二是若不趁着这会儿走,等再晚上一些,便要开始下雪,到时候江水冻上,不止船难行,人走在路上也更难熬。

  因要回京,谢笙几个便要将这两三年京中有头脸的人家再熟悉一番。

  “少爷不如歇歇再看,才不到三年,总不能地覆天翻,您平日都记着呢,也不非得急在这一时半刻的。”

  捧墨见谢笙坐在马车上,都快眯着眼睛看东西了,忙又出声劝阻:“车上摇摇晃晃的,仔细眼睛疼。”

  谢笙闻言,也只好放下东西,任由捧墨为他按摩头。

  京中这些年,的确也没什么特别的变化,只是云家、朱家格外突出了些。

  朱家有朱皇后在,朱弦本人也是个有能力的,朱家显出来与否,也就看皇帝愿不愿意而已。至于云家……

  除了云尚书之外,他们还真寻了法子送了女儿进宫去,不过送的不是云哲的妹妹了,而是云尚书的妹妹,云哲的姑姑。

  值得一提的是,云哲的姑姑是死了丈夫之后,被夫家休弃后,才进宫的,她在夫家有个七八岁的儿子,进宫之后短短一年多,就已经从正七品的御女,做到了正三品的婕妤。甚至前些时候还有消息称,皇帝有意越过九嫔,直接封她为妃。

  因为云婕妤的缘故,朱皇后在宫里无人敢欺,也算不上一家独大,尤其是在云婕妤有孕,并且早产生下一个小皇子之后。

  云家有了云婕妤在宫里吹枕头风,这两年在朝堂上无往而不利,俨然已经有了昔日高家的苗头。

  谢笙心里默着这两年京中的大小事件,竟迷迷糊糊的睡了过去。捧墨见了也不打扰他,等他自个儿醒来时,已经到了安城。

  今年又是乡试之年,听闻谢笙等人来了,一些个没能回谢家村送行的学子,便都赶了来。谢笙下车时,便见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

  “你们这是做什么,”谢笙见此,有些哭笑不得,“过几日便是乡试,你们不去看书,都在寒风里站着,也不怕病了。”

  “这两年我们常锻炼身体,哪能这么就病了,若真病了,也是活该,自个儿偷懒,对不起十六弟你的教导。何况平日十六弟你帮我们梳理的也够多了,便是临时抱佛脚有用,也不必急在这一时片刻。”

  “可不是吗。”

  谢笙见这话引来一片附和之声,也只能笑笑,道:“过会儿我叫厨下整治两桌好菜,咱们再吃用一回,只一点,不许饮酒,若耽搁了过两日的大事,仔细你们的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