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有空剥些出来留着吃。中午先熬些酱给你们尝尝鲜”。
“那太好了!这天天空心菜,西葫芦的我早就吃够了”。这空心菜太能长了,比韭菜还要能长。这边刚割了,隔两天又长出嫩嫩的藤子叶子。西葫芦也特别能结果,就栽了那么七八棵,但觉得怎么吃都吃不完。两样都是极应季的蔬菜。大毛并不算挑食,但现在看见这两样菜真的够够的。
中午李杏儿用去年的老陈酱熬了一海碗的花生酱。边上贴了一圈薄薄的锅围子,炕得又香又脆。烧了个清淡的冬瓜鸡蛋汤。一家子一人一大碗汤。把花生酱厚厚地抹在饼上,再用一层饼盖着。这酱烧得鲜辣,一口咬下去,口齿留香。大小四人,把这一大锅的饼,一碗的酱吃得精光。
下午雨停了,富贵跟着二柱一块上山去了。李杏儿已经换上了麻鞋,带好了斗笠,一副要出门的样子。
“娘你这是干嘛去?”,大毛正在想下午干点啥,看李杏儿要出门忙问到。
“我去家后拾地皮去,你是在家睡觉还是和我一块去”?
“一块去,上午睡饱了,娘你等我”,大毛一边说一边去换了自己的麻鞋。大毛也不带斗笠,太沉了,戴久了压得脖子酸。
李杏儿口中的家后,范围很大。几乎整个桃花山下都是她们家家后。大毛踩着麻鞋光挑小水沟走,李杏儿训了几次,她也不听。这些小水沟基本都是天然形成,浅浅的一道,里面还长着青草,踩在上面十分有趣。这麻鞋,有些像现代的凉鞋,不知道怎么做的,很是耐潮,不易腐朽。
雨后地皮借着雨水胀成一团。这地皮很像木耳,不过没那么厚实,摸在手里肉嘟嘟的,十分有手感。多是青黑色,每次下雨都要长出很多,很是神奇。大小不一,小的只有手指盖那么大,大的能有巴掌大。
大毛弯腰低头,一片片的捡到手里再放进小篮子里。也不抬头,弯腰挪步,突然发现了一小窝,水汪汪的泡在一去。
“娘,娘!快来看,这地皮成精了,一窝一窝的”,大毛咋呼道。
李杏儿过来看果然是一窝。
“这里是个小洼窝,定是水把上面的地皮冲了下来,都堆在了这块”。
大毛双手成捧,一下下地把这地皮捧到了篮子里。这一小窝,足足有小半篮子。大毛觉得自己找到了捷径,也不再老老实实拾了,专卖去找那些个小窝窝,可再没这么巧的了,倒是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
“大毛别找了,刚才也就是碰巧。这家后不说别人我每年都来拾不少次,有这好事哪里还轮到你”。
大毛想想也对。不得不又耐着性子一片片拾起来。
“大毛,快回去了。东边黑沉沉的,估计要来场大雨”。李杏儿说着,挎着篮子往回跑,大毛紧紧跟在后面。好在这雨来的不急,两人只是零星淋了些雨滴。到家后雨才慢慢下大。
大毛闲来无事,本想再躺一觉,李杏儿怕她睡多晚上睡不着,给她找了些事做。这刚捡回来的地皮,沾了很多枯草,沙粒。李杏儿一点点倒在罗筛里,带着大毛一起捡了捡。
“娘哎,这个哪里能捡干净”,大毛最怕做这种细活。
“先大致捡捡,等会雨停了,我去后头小潭子里淘一淘就差不多了”。
捡了半篮子左右的时候,雨就停了。大毛跟着李杏儿一块去淘地皮。这后面的小潭子本是条旱潭子,底下都是石头。昨夜雨大,存了不少的水。地皮放在篮子里,水没过地皮,好些个枯草都飘起来了。篮子轻轻一荡,就把草沫子撇了出去。来回几次,渐渐没有枯草漂起,再把地皮翻上一翻,就又能荡掉一些。这样反反复复直到看不到草星子才行。
晚上的主菜就是红辣椒炒地皮。李杏儿难得的还煮了米饭。大毛觉得这地皮比木耳好吃的多,炒得辣辣的,有点紫菜的口感,鲜味适中,是道难得的下饭好菜。
作者有话要说: 想吃
第30章 棺材相
“老娘哎,这还得走多久才能到啊?”,大毛拖拉着眼皮,跟着李杏儿走在山间的小路上。
“混叫什么,没的把我叫老了。我让你别来你非要跟着,这会儿回也回不去了。不远了,就在前面。喏,你看那个像棺材一样的山就是了”。
大毛伸长了脖子去看,也没看见什么棺材形状的山。“哪呢,娘我怎么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