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谢宁成了贵妃之后,不少宫务就自然而然的交到了她的手上。内宫监来人请安,顺便为了重阳节宴的事情讨永安宫的示下。
谢宁先问了往年的例,内宫监的人早有准备,将一本册子捧出来给她看。上面从皇上登基那年一直记录到去年重阳时节宴的常例。
但今年肯定是不会大办的。才出了明寿公主的事,又有贤妃过世的阴霾,皇上肯定没有心情过这个节。连中秋也是悄没声息的过去了,也没有办什么节庆大宴,重阳就更不用说了。
宴庆不办,过节的例赏还是要发的,一看到那个数字谢宁都险些叫出声来。
别看这重阳不是个大节,不象中秋和过年一样要大肆操办庆贺,可仅仅给宫人倔发放例赏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重阳糕什么的花费不多,但也要看宫里究竟有多少人啊。
听说先帝时宫中执役的人数更加庞大,先帝去后太后整肃过内廷,现在宫中不管是主子还是宫人太监都只有先帝那时候的零头。真难想象先帝之时后宫用度开支会有多么庞大。
再想想在金风园时乘的那楼船,先帝的奢靡绝非皇上能比,那挥霍起来简直有座金山只怕都不够花的。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以前在萦香阁,每回过节都能领着例赏只觉得高兴。现在看着这本账,只觉得这节真是不好过。重阳都如此,那过年就更不用说了,怪不得人们都说年关难过呢。
~~~~~~~~
正在找状态中,明天会争取多写点的。
☆、一百八十二 宫务
皇上傍晚时又去了一趟春华轩看望玉玢公主,不过没有留下用膳,前后待了约摸一盏茶功夫,就起驾来永安宫了。
谢宁在皇上面前藏不住心事。
用过晚膳皇上先带大皇子去了小书房,问了他几句功课,又温言勉励了几句,把带回来的折子批阅完,二更时分才回寝殿来。
谢宁正坐在镜前梳头,她生过孩子之后调养的好,现在发色如墨,柔顺的披在背后。皇上绕过屏风进来的时候,她从大铜镜里看的清楚,侧过头来微微一笑。
皇上走到她身后去,两手搭在她的肩上,感觉她生过孩子坐完月子之后长的一点肉又都消减的无影无踪了。
世人都说心宽体胖,换句话说,胖不起来的人多半都是有心事的。
“今天怎么看你心事忡忡的?”
“今天内宫监的人拿了过往的账册给我看,把我吓了一跳。”谢宁轻声说:“只是过个重阳节,这花费也太大了点……”她这么说又有点不好意思:“臣妾没见过大世面,说话行事难免小家子气。”
皇上就笑了:“朕也象你这样想过。”
“皇上也这么想?那时几时的事?“
“从一登基就这么想了,先帝的丧仪,还有朕登基大典,一算下来这花费让朕都觉得牙根疼。”
谢宁虽然不知道当时花费了多少,可是她现在知道淑妃贤妃的丧仪是如何操办的,先帝的花费只怕是她们俩的十倍不止,那这数字可以算是十分惊人了。还有登基大典,一听大典二字,就知道场面小不了。
“先帝好奢侈善挥霍,朕当时看看内库、国库的盘存,再想想要花的钱,真想这登基大典就不办了。”
谢宁赶紧说:“办还是要办的。”说完她才想起那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皇上的登基大典当然是办了的。
“朕只好吩咐礼部和宗正寺,说感念先帝深感自己德行孝道都有不足,登基的典仪一切从简。饶是这么着,也只省下了大概三分之一左右。”
谢宁安慰他:“那也省了不少了。”
何曾真的省下来?省的那一点儿,没两天就让明寿公主“借”去了,说要翻修公主府,太后二话不说就应了,
不过事过境迁,这些事儿皇上也不想再提了。抄没明寿公主府的产业这件事到现在都没有办完,无他,明寿公主实在太会搂钱,不仅限于京城一地,在南方北方她还有数目庞大的田庄、店铺、别业。仅仅现在查抄出来的数目,都抵得上过去数年的赋税之和了。这些查抄的产业按例都是直接入内库的,可以说皇上现在空前的财大气粗起来,对过个小小的重阳节也就不在乎了。
其实谢宁发现了一件事,经过明寿公主闹的变乱,宗室之中又少了好几户人家,要发放节礼时,今年的数目比去年要少,位高的朝官虽然没少几位,但是却都已经换了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