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氏其他藩王必定要起兵,北齐将要大乱了。”
“那我们回家吧?”林晓一听要大乱,转头跟宁泽天建议。
宁允之默了,您把北齐搅合得天下大乱,然后,就回卫国去?
“别人打仗我们又不帮忙,不回家干什么?”林晓看看宁允之,“我们还得帮他平叛?”
宁允之不开口了,他觉得夏景明应该不会让林郡主留下帮忙的,不然北齐只怕还得更乱。
宁泽天安抚地拍拍林晓的手,“待南夷的消息过来,我们就回去。”北齐内乱,南夷若是要趁机出兵占领北齐呢?留在这儿,他们消息确实后再思下一步才好。
看到边上的四皇子,他对宁允之吩咐道,“你将四皇子送去给夏景明,就说是我们送他的贺礼。”转头看到林晓的眼神,他不由解释道,“夏景明要想立足,明帝这几位皇子都不能留,我们留着人也不行。”
“我明白。”林晓埋头吃东西,不管了。
宁允之看着绑在一边的四皇子,这下明帝这一支,是真的没戏了。
夏景明拿下大都和北齐皇宫后,三日后就公告天下,只说四皇子和六皇子为了争夺皇位勾结作乱,谋害明帝,夏家军奉旨入京护驾,但是明帝已经被害身亡。
随后,他立了明帝出生才一岁的幼子为君,自封摄政王。同时下诏全国,要各地藩王进京朝贺新帝登基。
北齐的几位亲王自然不肯任由夏景明摆布,纷纷起兵要入京擒贼。
可南夷和卫国却率先上了贺表,原来带来打算给明帝祝寿和恭贺楚浩立为储君的礼物,变成了恭贺新帝登基、恭贺夏景明封为摄政王的礼物。
最卖力的还属南夷,他们不仅恭贺北齐新君,还将逃到南夷边境的五皇子给送到京城。
453章 风光出城
大都城破之日,明帝在宫中放火自焚,命亲信将关在牢中的五皇子救出城去,同时还给了五皇子传国玉玺和一纸传位诏书。
他本想五皇子离开大都后,能联络各处将领,带兵平叛。
可惜,明帝到底高估了自己的第五子。五皇子就如右相所说,勇武过人但是城府不足。
他拿着传国玉玺跑到了藩王处。
几家亲王看到传国玉玺,眼都绿了,抢夺玉玺登基为皇,再带兵上大都杀了夏景明。这些藩王们心中画出一条康庄大道。而要实现这条康庄大道,第一要做的就是杀了五皇子拿到玉玺。
五皇子带着那个被林晓气晕过的幕僚,一路跌跌撞撞跑到了北齐与南夷边界处。那幕僚突发奇想,怂恿五皇子到南夷求助。
结果……乌必奇得了石不语的信,一看五皇子送上门来,将人拿了捆到大都,又成了送给夏景明的厚礼。
五皇子送进京城后,林晓还特意跑去看了一眼,感慨道,“我就说你带个小白脸没用吧?你要带个进士,好歹带个举人,也许现在就打赢了呢?”
那个关在边上的幕僚,再次晕了过去。
林晓拿五皇子为例,郑重教育宁泽天:人才很重要,读书很重要。碰到人就问“你今日读书了吗?”
郡主的好学精神,逼得卫国馆驿那些时候,上至宁泽天,下至看门的侍卫,人人怀里揣本话本子。
为什么是话本子?因为林郡主说读书至高境界就是读史书。而史书和话本子是一样的。众人心里,史书哪有话本子好看?既然郡主说一样,那不如揣话本子看啊。
唯有宁世子秉持读书人的风骨,坚贞不屈,不肯看话本子,而是在怀里揣了《诗经》。他得想明白楚大皇子念诗为何会触怒林郡主,拿本诗经时刻提醒自己要警醒:不能在郡主面前吟诗!
有了南夷送回来的五皇子和传国玉玺,北齐新君登基更是名正言顺。
虽然时间仓促,可有了南夷、卫国等列国使臣观礼,这登基大典还是很郑重的。
朝廷中右相等人或自尽或辞官,夏景明直接从待选官员中提拔了一批新人,反正在他带兵平定各地藩王前,政令出不了大都,官员们有没有经验无甚要紧。
林晓对这招很赞赏,用新人好啊,新人工资低,省钱!
宁泽天们观礼之后,告辞回国。夏景明亲自送卫国君臣出城。
石不语也跟着相送。
刚进北齐时处处受冷落的卫国君臣,离开时可就大不一样了。尤其是大都城墙上那个大洞,至今还没补上,只能勉强做了几块木板在那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