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耆嘻嘻笑道:“功劳第一当属贞娘子。她唱的歌,说的话,可不是文人矫揉造作出的东西可以类比的。官家慧眼独具,去伪存真,必是信了个全。楚王治盗成了笑话,还被官家当做与豪强沆瀣一气,呵呵呵。”既投了韩王宠信刘贞之好,又把寇央不着痕迹地暗暗贬了一遍。
赵休有些感叹:“二哥苦于出身符氏,想讨好爹爹,却被爹爹怀疑……”
“俗语‘疏不间亲’,大王又何须惆怅?”张耆劝道,“再者,贞娘子说的妇人手法,分明与豪强所用如出一辙,楚王却看不破,单纯治盗而无功效,又怨得谁?”
赵休却不再说话,皱起眉头,再次想刘贞的内宅整治论。自幼丧母的他从未想过,妇人的世界也如朝堂般诸多艰险,有诸多毒计,也有堂堂正正的策略。只是,刘贞一个出身寒门小户的未婚小娘,又如何知晓得如此清楚呢?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慷慨的rocksugar 小娘子~~
既然大家的意见这么统一,看来文章成绩不好,并不是名字的问题。还是文章桥段和更新出了问题。
☆、韩王三策
“贞娘,这告示上说什么?”给谢廷和陆永送羊肉而进京的陈氏踮着脚,伸着头朝开封府衙门口的照壁上看。
刘贞拉着想到处乱跑的陈大娘,刚想回头看告示。
跟着来府衙领取殿试浮票的谢廷已经告诉陈氏了:“新上任的开封府尹,发出告示,说京师仍旧戒严,但禁止国人强令流民为奴,如有发现立即入罪!流民可就地入籍。”谢廷高兴起来:“那也就是说,南人不可再以作保为由,要挟北人为奴了!婶娘!”
之前的政策是,如无保人,北人皆做流寇处置。使得很多无良的人以作保为要挟,强令被人为奴,这才使得无数不堪折辱的人落草为寇,烽火四起。
“啊呀!真是,真是大好事啊!”陈氏高声喊道:“菩萨保佑!菩萨保佑!果然朝廷还是为百姓做主的!”
围着告示的人群里熙熙攘攘,说什么话的人都有。或为北人庆幸,或为流寇担忧……
而刘贞只看着那白纸黑字,心如喝了蜜一样甜。
拉着牛大郎去过韩王府后,刘贞虽对赵休寄予期望,但是没有想到竟然他的动作如此之快。
韩王殿下果真和别的贵人不一样的!
刘贞见过了那些个菩萨一般宝器华贵的贵人,腹内与贫贱之人并无不同,甚至因为聪慧,为恶更易。可是赵三郎,他明明那么富贵,却与刘家这样的百姓来往从无傲气,还肯为河北百姓谋取活路。
刘贞被“读书人”刘钧拉着上过“政治课”,也不是不晓得,那些政策使多少人受益,不说权贵之家了,就说村子里的人家,多少人过上了使奴唤婢的日子?赵三郎与那么多人作对,得罪了那么多的人,还要为北人做主。刘贞想,赵三郎没有受到生命威胁的时候,真真是个活菩萨!大好人。
“贞娘,贞娘?”谢廷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你可知韩王……”话没说完,开封府内又出来一波人,捧了告示出来张贴。
刘贞他们赶紧又挤过去去看。
“朝廷不日将派天使到各地,探访民情。盗贼可对天使互相揭发举报,如举报有功,可免罪。每五名盗贼杀死一贼者,可为良民。”
刘贞看不懂,但也晓得是不再见盗贼就杀,地方官应该负担轻了很多。
“这明着是对盗贼宽宥,实则阴毒得很。”谢廷皱眉道:“楚王殿下堂堂君子,怎地政策变得如此之快?”
“这下做贼的,可都得做独行侠喽!”人群中有人意味深长道。
但这条对盗匪的政策,百姓感兴趣的不多,众人看完后,还是挤到那边对北人为奴政策的那条告示便指点江山去了。
谢廷的疑惑很快就得到了解答,只见开封府衙门开,走出两个文官模样的人。
当先者,年少英武,朱衣朱裳,,扎系罗料的大带,身上挂着锦绶、玉佩,脚上穿着黑皮履。头上戴着朝官才有的直脚幞头,帽翅有一尺多长。
刘贞一见他出来,只觉整个衙前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都不见了,只有那位官人,闪闪发光,仿佛庙里的佛光。
“这,这不是赵,韩王么?!”陈氏吃惊道:“怎的还做官了?!”